我們當然都不可能是「繆騫人」。但當今的人那麼喜歡標籤或被標籤,思考模式傾向二分法,不是「好人」便是「壞人」,不是「美」便是「不美」,這種過於簡化、懶得動腦筋之風不可長,尤其面對重要事情的時候更不宜就這樣不釐清不理性不三思便下定論。然而日常無傷大雅的事,用這種易消化取態去跟初相識的朋友搭訕聊天倒是收效的。不知道現在認識新朋友會不會仍在咖啡室或飯店見面,抑或是已經全部在虛擬世界結交了?!噢,不過在網上聊天也可以問:「你係薯片人定係蝦條人?」來決定大家是否口味相投的。說到這份上,又不能太掉以輕心,因為飲食選擇和習慣,的確會影響感情,所以在發展一段關係之前,弄清楚大家是「蒸魚人」還是「魚柳人」、「麵人」還是「飯人」、「火鍋人」還是「燒烤人」、「茄汁人」還是「蛋黃醬人」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做些期望管理,免得一坐下吃飯便氣氛緊張。至於餐桌禮儀和吃相,反映出一個人的教養的,就看你有多着重,這些基本功無論喜歡吃什麼的人都會自然流露,一眼看穿。
老派人是在飯桌上加深瞭解增進感情的,一頓飯吃兩小時,慢慢吃緩緩喝,由餐前酒至飯後煙,留意座上客的小動作,如何執箸如何夾菜,喝湯咀嚼可有發出聲音,說話時口內是否還有食物,取東西時會不會只顧自己忽略別人,話題接不接得上?
所以跟長輩吃飯特別小心翼翼,有時席上還有兩派長輩,洋派的和海派的,叨陪末席的小輩兩文三語盡出彩衣娛親,還幸每次都吃到非常美味的佳餚,而且也增廣不少精采見聞。
有人一定會說,問人你是「蛋糕人」還是「糖水人」太小眉小眼了吧?這些小事互不衝突,遷就一下不就過了,何須介懷?君不知在這高壓的城市,這小小一件生活習慣足以影響一生幸福,還是早些正視和解決為妙……一對起初一見傾心的愛侶,約會幾次之後漸漸發覺話不投機,各自心有所屬:在飲食上,一個對食很講究,一個吃什麼也完全無感,並非有情飮水飽而是對「吃」提不起興趣至但願光喝水能飽就最好,愛吃的一方很快知道久而久之問題自然會出來,已經不是食品的價格、質素或各讓一步的問題,是能否有共同價值觀和審「味」觀再一起走下去,第一個生出的疑問是:夠愛他愛得永遠各自分開進食嗎?幾經考慮和嘗試,到底決定不做情人只做朋友,永遠不會約吃飯的朋友。
還記得去年看日劇《四重奏》,說到飲食生活細節,由炸雞上灑檸檬汁帶出的習以為常想當然足以主宰一段婚姻的存亡,我深有同感。不要隨便動別人的食物,親人也不能豁免,不滿是會積少成多的。
容我在此「呻」,本人吃炸物也不喜加檸檬汁的喲。:p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