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巴黎的羅丹美術館前的《沉思者》( Le Penseur )、或是雅典科學院的蘇格拉底雕像,他們總是手托下巴,目光下視,表情痛苦。這些陷入深思的雕像讓人聯想到「思考」就是如此的孤獨與苦悶。
一個世紀後的今日,有13位來自香港各大學府的哲學系學者顛覆了「痛苦的蘇格拉底」的既定印象。他們以「嚴打學棍、杜絕文青」旗號,成立了一個哲學分享平台〈好青年荼毒室〉,並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去分享哲學。〈好青年荼毒室〉的成員各有特色和擅長,碰在一起時 JAM 出一條又一條的思考迴路,時而思如泉湧,出口成文;時而拍桌大笑,髒話橫飛,他們告訴大家,其實學習哲學不用那麼正經,也毋須過分堂皇。
這次筆者向他們拋出有關近代時尚與美學所常見的牴牾,看看他們有何見解?
關於「藝術」與「邊緣人」
#好青年荼毒室算是把「對世界還有好奇的邊緣人」凝聚一起的地方,你們認為藝術也有一樣功能嗎?
鹽叔︰
算吧,海德格說過,現代人的世界觀以實用的態度理解世界,把一切看成可供使用的工具。而藝術在這角度而言,其實是反現代的,因為它正正突顯了東西非實用的一面,讓人以新目光來看世界。但因為這種目光與時代精神不符,其實不易進入大眾,而藝術正正凝聚起這些現代世界的邊緣人。
關於 BE WATER
#在分享平台的經營模式上,不同的切換、應變、「沒有定型」(be water)是很重要,那麼對藝術、時裝創作者而言,BE WATER 的重要性又有多大?
李四︰
先談藝術。
Alva Noe 認為藝術是人類反省慣常生活方式的途徑。在這觀點下,藝術的功能是打破人們的成見,讓我們重新檢視那些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進而讓我們看見那些被遮蔽了的alternative。不同類型的藝術反省不同類型的事物,例如藝術繪畫是對圖像使用(平面設計)的反省、藝術建築是對功能性建築的反省。一件成功的藝術品,可以改變我們對尋常事物的理解,進而更新我們的生活方式。
如果 Noe 的講法是正確的話,那麼藝術形式的變化就非常重要了。因為成功的藝術品會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進而成為「新的理所當然」。換言之,藝術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變成非藝術;激進的會沉澱成保守;曾經的疑問會被無可置疑的答案取代。於是,人們又再渴求新的藝術品。
那麼時裝又如何呢?
時裝當然也需要不斷變化,然而它的變化卻是由經濟主導。時裝產業其實是非常誇張的,每年都有大量新裝推出。為什麼每一年都要推出新款式?我們對「新」的崇拜已經去到迷信的地步。為什麼不可以一件 t-shirt 著十年?今年這個款式和去年的款色有什麼決定性的分別嗎?一個原本穿著 punk style 的人為什麼下一年要改為 hip-hop?他的性格、價值觀、人生取向改變了嗎?為什麼同一個設計師、同一個品牌,會造出風格迥異的款式?
時裝的創新不同藝術的創新,藝術的創新建基於實在的理由,而時裝的所謂創新只是為了賺錢(雖然設計師們可能不覺得是這樣)。藝術家探索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是為了更新人們僵化了的生活習慣。如果一個藝術家沒有發現新的問題,他其實是毋須要創作的(他當然可以繼續創作,但他所造的嚴格而言不是藝術品)。相反,時裝的創新只是為了加速銷售。由設計師、商店、潮流雜誌、消費者共同構成的時裝體系,努力地更新人們的審美直覺(包括設計師自己的直覺),務求令昨天的靚變成今天的老土。高速流變的潮流令符號的意義失控滑動︰一身 punk look 打扮的人可以高呼愛與和平、穿著專業跑鞋的潮童在又一城行街也會感到氣喘、文青打扮的文盲努力研究各種 latte 的意大利發音(而他們最愛飲可樂)。時裝的所謂創新,就是要令符號失去固定的意義。唯有如此,大家才有理由去購買新的時裝。
因此,藝術的變化和時裝的變化絕不可以相提並論。回看藝術史,每次藝術形式的重大變革都對應於人類文化的問題。而時裝的變化,那些所謂的創意,只是被資本主義這巨輪所推動而引發的美感失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