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調色的技術誕生前,DIOR 調製灰色的配方,一直是品牌嚴守的秘密。」從書上讀到這一點時,內心有點震動:無非是灰色罷了,為何要故弄玄虛?再看向扉頁的彩色照片:一身淡粉紅色霓裳的模特,在漆成灰白色調的房間裏,指尖若有絲線牽引般延展,眼線與紅唇柔美上揚。若非一室灰牆配以白色的框架,再放了幾張路易十六時期風格的灰椅,那嫣然一笑與蓬蓬裙或會顯得過分甜膩。
陶泥初塑的雕像靜置於月光下,微微銀光斂藏在淡然的灰裏,不向徹夜漆黑靠攏,亦不披上雪白故作純潔,低調佇立於光暗之間,世俗而不至於渾濁,大約就是 DIOR GRAY 予我的印象。從此,人們看見灰牆,不再感覺到拙樸、暗啞的窮酸氣, 反而發現了它遠離燈紅酒綠的沉靜高雅。想到那灰色原來藏著一道秘方,我莫名萌生了幾分敬意,被那份藝術家的執著打動―這一抹灰不是隨便從色板中挑出來,而是 CHRISTIAN DIOR 漫步在回憶的石礫路上,用無數時間和心血才研製出來, 傳遞他心目中的高級美學,同時追憶著故 鄉老家的氣息。
SHOES ROGER VIVIER
說回照片中那位模特,她穿著粉紅高跟鞋輕踏在圓腳墊上,四周零亂歪倒的高跟鞋,正是 ROGER VIVIER 的作品。黑白棋盤格紋、鑲滿串珠和水鑽的細高跟鞋,任性躺在素灰色地板上,似灑落一地的璀璨寶石,無不令女性怦然心動,暗自慶幸他放棄了學雕塑,轉行學習製鞋。那些鞋子,不為乏味的路途而創造,而是讓女性奔赴往舞會、晃盪到咖啡廳時,邁開優雅的步姿而存在的。
與 CHRISTIAN DIOR 在 50 年代的合作,ROGER VIVIER 選用最精緻而高昂的材料:絲綢、珍珠、蕾絲、金線…… 更用雕鑿藝術品的匠心來對待鞋履,像是 1958 年設計沙漏形狀的 ETRAVE HEEL,將 NEW LOOK 那份纖細輕盈延伸到腳尖;把土耳其的尖翹鞋頭融入設計,像下一步就要闖入充滿香料與絨毯的異國市集;在象牙色的緞面高跟鞋繡上珠子,任閃耀的流蘇隨著步伐舞動。「我審視草圖千百遍,只為確保腦海中的構思恰當無誤,並且尊重雙腳的結構。」從鞋盒裏捧出高跟鞋,流光溢彩的除了鞋面的珠寶羽片,還有設計師眼裏陶醉的光芒。
何謂藝術?每人心裏也有不同的量尺,而我覺得用心去塑造自覺重要的事物,便是一門藝術。一針一線縫補襪子的破洞,可以是藝術;研究如何讓麵糰發酵得更好的竅門,可以是藝術;孩子收集形狀有趣的枯葉,可以是藝術;工人凌晨在馬路為甩色的路標上漆,也可以是藝術。用心的人,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秘方。空有配方,獲得了藝術品的外殼,卻不真正樂在其中,極其量也只能是複製品。
驀地想起,大學修讀某個課程時,教授提到了 “ART’S POWER”,符合六個原則才能稱之為藝術品 ― BEAUTY、 PLEASURE、TECHNIQUES、 CREATIVITY、TIMELESS、THE POWER OF EXPRESSION。 藝術品要傳遞使人愉悅的美感 (當然也有醜的藝術品存在),需要久經鍛煉的技巧去成就,要敢於劃破傳統,不可陳腔濫調,蘊藏著豐富意念並且歷久不衰。說的雖然是藝術品,但反覆看著當時寫下的筆記,不禁會想:擁有這六項特質的人,所臨之處都罩滿喜悅磁場,毋須口沫橫飛已表達千言萬語,勇於提出獨到的想法,美不在於一時半刻,而是每人都能從他身上讀出不一樣的內涵,該有多吸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