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時裝周。
今季因為金屬色回潮,成為眾多品牌選色用料的大熱,天橋上一片閃耀。而天橋以外的另一種閃,是速度。眾所周知騷場時間表如斯緊湊,要一口氣看罷所有品牌的 show 簡直是天方夜譚,跳過或趕不及一兩場,心裏雖會戚戚然,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今天的問題是:是否還需要為錯過某場騷而難過?Chanel show 後十分鐘打開 Instagram,馬上看到那個巨型雙C logo、半沉在地下的雲石 Chanel N˚5香水雕塑、以及場內所有大小裝置展品,close-up 還是合照,任君選擇;更別說發表才十多分鐘、合共九十多套的作品。事件與媒體連結步伐神速的今天,沒有真正到過騷場的人們,都可以綜合各方社交網站搜來的資訊,開始對設計師的新作評頭品足,與置身現場沒兩樣。
而在場內的我們呢?騷場 Invitation 發放過多已經是難以扭轉的事實,幸運的話,七、八個人還可以擠在長度一米多的長椅上,倒霉的話位置被早來鳥厚面皮地佔走,被擠到 standing 的位置其實也問題不大;但 show 一開始,坐着的人紛紛站起,站立區的人們,只能看到模特兒肩膀以上的位置;加上現場強烈射燈,質料與顏色齊齊變調,更遑論看得清設計細節。而人人皆是攝影師的年代,騷場內無論電話還是相機快門按個不停,模特兒活生生在眼前走過,眼睛卻定格在手機熒光幕上。在場內悶熱得滿頭大汗等足三十分鐘後,catwalk 閃電結束;不是每個品牌都有大場景襯托設計氣氛,此時天橋上的風景,早已面目模糊。
多得 Instagram,存在與缺席的界線變得難以釐清;人們對於一手資訊的渴求可以理解,而置身於現場的,到底是追求肉身上的出席,還是追求在這以外連帶的優越感,既是樂此不疲,旁觀者也無謂多嘴。只是可憐的設計師,無論是哪一方,都成為了無敵大配角。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