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常在澳門「爛鬼樓」尋寶,疫下幾年隔絕往來,最近再訪,地攤沒有了、充滿草根氣息的夜冷店換成文青咖啡店,整個社區變得精緻但陌生。
和相熟兼賣舊物的士多老闆閒聊,他先幽幽說起 2017 年澳門半世紀以來最慘烈風災「天鴿」對整條街的蹂躪,應該說令整個內港一片狼藉的回憶。「當時水浸得這麼高,我很多的貨都被浸壞了。」他用手比劃着,手掌放在眉心的位置,顯示當時水漲到五呎多,缺水缺電。
「天鴿」來襲,人口不到 65 萬人的澳門有 8 人不幸死亡、150 餘人受傷。災後,士多老闆無奈要為舖頭進行大裝修,昔日亂疊如青山的舊書舊物一下子變得井然有序,少了昔日在海量如山雜物亂局中尋寶的樂趣。老闆說,災後他是留下來,但有老店意興闌珊,搬走了一些,有些索性把舖賣了。這是「爛鬼樓」第一輪的「蛻變」。
然後,就經歷了三年的疫情,有些店不敵疫情結業;有些葡藉店主把舖沽了回鄉;有些店主因年紀老邁把店關了。此時,澳門政府有見大三巴旅遊區在疫後復甦會不勝負荷,決定把「爛鬼樓」活化以疏導大三巴的人流,於是搞了「關前薈 2023」,包括在爛鬼樓街頭弄了一個 3D 關前貓裝置,單是這個 3D 裝置便花費 400 萬,而「爛鬼樓」也蛻變為文青打卡點,慢慢撇甩了賣舊物的老態形象。
但我和一班喜歡懷舊的朋友,還是念念不忘「爛鬼樓」的舊模樣,還有冬秀限定的街邊羊腩煲。我非「閃電俠」,深知時間不能停流更無法逆轉,唯有在忘記前寫一寫「爛鬼樓」的歷史?
為甚麼會有這個奇特的名字?與「牡丹樓」(麥當努的諧音) 雷用,「爛鬼樓」原名是一座名為「蘭桂樓」的建築物,後因火災燒至殘破而被呼為「爛鬼樓」,此一稱呼後來被澳葡當局用作街名。
二戰時這裡曾是舊料地攤市場,20 世紀中後期則演變為雜架店集中地。
據指當時澳門「賣豬仔」(把華人販賣出國充當勞工的行業) 興盛,澳門自然出現許多「豬仔館」。蘭桂樓曾被一名經營賣豬仔的商家買下,把準備出國的「豬仔」都囚在這裡。後來一場大火把蘭桂樓焚毀,並燒死數十名「豬仔」,災後蘭桂樓也變成一片廢墟,名為「爛鬼樓」也更為貼切了。
澳門的老人說,蘭桂樓被拆卸後變成一片空地,假日便成了地攤賣舊物,又吸引了食檔和講故佬進駐,變成像香港榕樹頭的格局。及至二戰時大量難民湧到澳門,為應急會家當拿去當舖應急,若當舖不收之物唯有在爛鬼樓擺地攤將之出售,慢慢一些地攤檔主轉營為店鋪,在爛鬼樓巷的住宅大廈地下商鋪繼續經營,爛鬼樓變身為夜冷、古董店集中地,吸引不少港人來尋寶,末代港督彭定康據講也是也就曾經是常客。
澳門曾經是香港人的後花園,假日「過大海」是港人的指定回憶。如今路氹金光大道落成,金光璀燦得甚有 CYBERPUNK 韻味,隨時在任何一間大型渡假村酒店都會室內迷路。澳門割裂為新舊交融的虛實異境,我最懷念是小時候看 TVB 電視劇《赤腳紳士》,裡面出現是三十年代的澳門,恬淡得像個仙境,有時巴士穿插於舊區與新區之間,感覺現實來回多重宇宙又折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