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也是一介網民, 吸收網絡資訊通常也是從blog 裏來、往FB 裏去, 身為傳統媒體中小薯從業員一名, 對於社交媒體, 連皮毛認識都說不上, 應怎樣做/ 做好online 也未掌握, 對目前方興未艾的influencer economy, 更只停留在「網紅收5 萬一個post」的盲毛表面,influencer 在今日社交網絡生態發展只會愈來愈重要?
這樣的問題,只能找專家幫手解圍。
Jansen 是Jan’s Tech Blog 這個專門探討社交網絡生態的博主, 從事digital marketing,寫blog 十幾年,面對網絡生態的轉變,由最初品牌/ Marketer 找部落客派freebies,期望他們幫手寫吓,到今日輕舟不知過了多少萬重山了。去年底寫了2017 社交網絡大事回顧的Jansen,問他覺得influencer 這個時代產物,尤其對品牌/市場營銷者而言,是否只會愈來愈重要?答案是:It depends。
「有心/有能力做好內容仍然是重要的,今時今日品牌不會只看基本數字, 幾多followers 不是一切,例如兩位influencer一位有兩萬粉絲,平均一個post 得三兩個like, 另一位只有7 千粉絲, 但一個post 卻可以去到2、30 個like,你說品牌會揀邊位?」
這就是連一般layman 都略知一二的互動率(engagement rate)。現在這些網絡分析工具發展成熟, 品牌的網頁設置足夠完善的話, 跟influencer 合作, 甚至能夠追溯到一段時間內每位influencer發布的帖文、發布後的反應、followers/潛在消費者接着的行為,都一一可以追蹤得到,「啲traffic 喺邊度嚟, 都可以track 番晒落回website 度,成個過程雖然比較technical,但透明度高,有冇成效一眼睇晒。」
「做好內容是基本條件, 但不足夠, 做廣告的都知基本上有兩條team, 一邊是creative、另一邊media, 即係你拍一條TVC, 靚到曉飛, 也要揀喺TVB 播定Facebook 定YouTube, 這些媒介頻道策略,做得啱才有機會跑贏大市。」對於一般網民來說,in 不influencer 可能無關宏旨,「消費者/ 網民的考慮是,你做的內容有新鮮感、得意, 我咪like囉、咪share 囉, 是來自傳統媒體, 抑或自媒體區別不大,但商業利益太着迹、跟一貫做開的東西風格太不一樣, 或太多太濫贊助內容,或沒有申報利益等等,都會損害自身公信力, 一般社交網絡用戶, 現在都懂得對KOL、influencer 他們有更高要求。」
面對社交網絡充斥無營養、感官行先、一味夠爆的內容,以至內容農場及假新聞大行其道,有一小部分網絡使用者「揭竿起義」(例子:求驗傳媒/鳩假期等臉書專頁),Jansen 認為「這些專頁的出現是好事,但以社交網絡的本質:即時性,訴諸情感多於理性等等,能有如此高度警覺的始終是小眾,網絡生態始終不會有戲劇性的扭轉。」
Jansen 吸收資訊的渠道多是上網,但建立多年的工作網絡,甚至是臉書上素未謀面的網友inbox,都能讓他掌握到網絡生態的急速轉變,「有時朋友inbox 我一些真實case,某些數字上古怪的情況,都係引發我去追查的原點,甚至比起看官方臉書發布來得更快。」可否推介一些心目中有營養的網頁或博客?「我兩位前上司Rudi Leung(廣告風涼話)及徐緣;我每朝搭車返工必看的app Feedblog,整理好每日要看要知的新聞;還有Quora 這個app,類似Q & A 形式的網頁, 但因為寫手猛人多, 例如看過Evernote 的老細會撰文Evernote 教學,又或者前臉書程式工程師會在此回答網友一些問題,都是長知識的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