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諺流傳至今,想必有群眾基礎。作為一個亞洲黃種人,相信你身邊不管男女老少,普遍都認為,白才是美。防曬、UV 遮、甚至夏天都要穿著薄長衫,這些好像是亞洲人出門必備,再加上外界所追捧的美白丸、美白針、激光美白療程…..如果愛美是人的天性,美白似乎成了亞洲人的命中注定。幸好審視今日,欣慰地發現:時尚在變。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一白遮三醜」。
「一白遮三醜」,或者「一白遮百醜」,這句說話好像由細聽到大,不論長輩還是同輩都喜愛將這句話放在嘴邊。明朝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之《二十四橋風月》中有記載「燈前月下,人無正色,所謂『一白能遮百醜』者,粉之力也」,提到古代女人用粉塗抹皮膚,致使看上去膚白貌美,可視為出處之一。
白,似乎成了一個光環:只要皮膚白,哪怕相貌平平也能讓人看起來精神爽利;哪怕有些小缺點有瑕疵,也會變得無關痛癢,成為一種偏見,貫穿古今。
自古以來的女性為了保住青春少艾,我們在電視劇裡也見過,妃嬪們浸牛奶浴、人乳、珍珠粉、面部滾輪。根據古書記載,當年的慈禧太后非常愛美也保養得宜。她 20 多歲生下同治帝後,臉上一度冒出黑斑。然而,在御醫的悉心調養下,慈禧臉上的黑斑逐漸淡化、消退,又恢復了白皙的樣貌。《醫宗金鑒卷 · 美白聖品》中記述的清朝古方「玉容散」,即是慈禧太后用來消斑美白、潤澤肌膚的宮廷御方。聽說最後慈禧太后年過七旬依然風韻不減,皮膚像少女一樣。
其實這種風氣不只在中國流傳,甚至在韓國、泰國,人們對白皙皮膚的渴望似乎超越了其他國家,成為一種國家級的美白熱。為了能有像宋慧喬般的白皙皮膚,韓國女性每年在皮膚上的花費高達 2 萬億韓元。
白哲皮膚是社會階級的標準
亦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偏執,令社會風氣扭曲。白哲皮膚不但較為「美」,同時反映出有更高尚和舒適的生活,因此由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而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將「黑」皮膚的人與農民或貧困的人聯繫起來。
即使在菲律賓、泰國或者馬來西亞,大多數人因皮膚曬黑或者天生已經較為黑,但社會仍然偏愛那些皮膚更白皙的人,明星依然會為大量美白產品代言,風氣依舊。
有種族歧視色彩的美白廣告比比皆是
在社交媒體橫行的當代,它們成為了傳播信息以及宣揚價值觀的最有效渠道,亦是品牌們宣傳美白產品最有力的手段。不過,美白廣告所傳遞的信息,難免會帶有一定的膚色主義色彩。
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 DOVE 的沐浴乳廣告 -片段中一位身穿啡色 T-Shirt 的黑人女士脫掉上衣後,搖身一變成為一位穿上白色 T-Shirt 的白人女士。廣告商到底想表達什麼,想必也是不言自明。而片段在社交網絡傳開後,品牌收到大量抨擊和唾駡,即使 DOVE 發了道歉聲明仍然平息不了涉嫌種族歧視的事件。另一邊廂同行的 NIVEA 也做著同樣的錯誤 - 廣告中的一名黑人女士用了 NIVEA 的潤膚露後,皮膚一下變得白皙光滑。
這種帶有膚色歧視色彩的廣告在一傳十十傳百的影響下,成了商家從中牟利的重要砝碼。同時亦是這種病毒式的「惟白才美」價值觀,促使了傳播種族歧視,不論是亞洲、非洲或歐美,美白已經潛移默化,不論男女老嫩都勢在必行。
不過,傳統觀念的偏執,現在已經慢慢改變。「一白遮三醜」這句說話亦有暗諷刺其人的對審美觀沒有自信,要用把自己打白來遮改身上的缺點。美白廣告衍生成種族歧視、商家的騙局,甚至推出含有毒成分的漂染皮膚產品。不過現代人對產品的成份、製作過程甚至品牌理念也越來越敏感,美容市場亦鼓勵接受不完美、embrace 不同膚色種族的人。現代人已經不再盲目追求紙一般的白,甚至認為「小麥肌」更顯健康。
其實要自信,不白也可以很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