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what you eat? You are what you wear? 原來服飾一直與心理學有著掛勾。一切組合起來都表露著更精密的隱秘慾望。從衣服看心理學、什麼是界限感、安全感,如何從衣服大概洞悉一個人?
你的靈魂像白開水一樣清澈,你的衣著亦然;
你的衣著繽紛奢華卻可能反映著你性格自信同時不安?
從導演、藝術家、攝影師和服裝設計師的作品也看得到!
《脫去我衣:服飾飾穿著的心理分析》一書中便有對穿著與人類心理互相關係的詮釋。
自我認知、與他人的關係、慾望、情緒,都可以反映在你衣服之上。
時尚之都Paris有兩位女性-Catherine Joubert&Sarah Stern,正職是心理分析醫生,卻一直默默注意病人們對於服飾穿著的態度,發現透過衣物表現出來不止於表面,而是潛意識的慾望,後寫成了一本名為《脫去我衣:服飾穿著的心理分析》。在書中,她們對人們的著裝行為進行了精神分析。
以人類最基礎的心理學,服飾取悅異性是其一目的。但從更廣角度而言,服飾在每個階段、場合、時間,都表達我們的思想和需求。
嬰兒時期 - 穿父母媽所選的衣服物,投射的是父母對其嬰兒的期待,例如在鄉下地方常見孩童都穿著洋裝、公主服等等,愈是貧困的地方愈是對子女有種祟尚貴種族的慾望。
青少年時期 - 開始叛逆,開始尋求自我身份的獨立,不論是跟風跟潮流、抑或是著得古古怪怪,以宣揚自己的個性,也有為自己區立所屬領域的希望。
成年期 - 女人會選擇特別有女人味的衣服,或許做中性打扮;男性也是,會選擇整齊耐看具男人味的服裝,或者較為Casual,視乎他們的需求。
年老期 - 不甘色衰,依然衣著鮮豔,例如著一些閃閃發亮的涼鞋。
當然,以上的都只是很廣義的階段信息,但時裝包含著各種色彩、配搭、剪栽、符號,這一切組合起來都表露著更精密的隱秘慾望,這是時裝的有趣的地方呢!
睇你著咩就知你性格? 衣服有濃重的情緒色彩?
Catherine Joubert指出,衣服位於個人世界和社會世界的交界處。
我們選擇了它,它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但同時也屬於外部世界 = 交界位置。
使得我們和衣服的關係非常豐富和複雜。
所以,著裝會向自己和他人發送信息。
第二層皮膚提供界限感的重要 - 降低不安感
這種分隔的感覺稱為「身體形象界限」。本來最基本的界限是皮膚,穿著衣服的時候,衣服就變成了界限,因此衣服可以說是「第二層皮膚」。日本人類社會學系心理學教授澀谷昌三認為,如果一個人界限感薄弱的話,他除了難感覺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也很難掌握與他人間的距離,因而也不善於和人交往,皆因守住自己與外界的界限很微弱,所以總感到不安。
如果想增強界限感的人,就會穿上更與別不同或具個人特色的服飾。此外,隨著衣服和皮膚貼身程度的增強,也能強化人的這種界限感,對自己的身材自信滿滿。啊,那些穿著華美衣服、散發女人味的女性,褪下衣服後可能會陷入不安的感覺。(素顏原理?)
而不考慮身材而穿著寬鬆舒適服裝的人,是不趕流行,能掌握非己的步伐的人,一方面能穩守自己的價值觀,另一方面也能有較好的人際關係。
全部都係表面的相反?
高彩度色彩:外放不安
日本心理學教授澀谷昌三認為,穿著高彩度顏色的人,開朗外向,但是內心充滿不安,抱著不確定感與不滿,正是因為要彌補自身的不安,才喜歡高色調的顏色!即使是小事也會使其感強烈喜樂和悲憤。這些人可能遠比想像中脆弱且情緒波動,易有極端傾向。和外表看起來完全不同。他們缺乏協調性,易受新穎、流行事物的影響的傾向。
低彩度色彩:自信沉穩
喜歡低彩度顏色反而對自己滿意的程度很較高,確定自我定位,不會隨流行而起舞,個性敦厚,感情較穩定,人際關係上,會偏好一開始就構築一種穩定的關係。他們自我主張並不太強,但是必要的時候卻能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生活化的例子:職場穿褲裝的女性較有女人味,穿裙裝的女性較強悍
在職場中,女性穿上男性化的服裝,呈現出較男性化的心理───想像男性一樣的工作。因此,這類女性要盡量消除自己女性化的部分,正對本身女性化的那一部分有所自覺,為了隱藏而穿著嚴謹的套裝,如果是這類女性,離開工作場合后,就會解除自己限制,行為舉止變得很女性化。
而穿裙裝,工作時也穿女性化衣服的人,把自己視為女性來投入工作的,有時候,這種人會積極運用女性特質。她們有算計整個事件以求得生存的特點,又或者是對自己的強悍提取一個平衡。
Giorgio Armani SS17
以下是《脫去我衣:服飾穿著的心理分析》其中有趣的訪問。
衣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嗎?
Catherine Joubert:至少大家是這樣感覺的。過完一個不開心的白天後,誰都會想換一身衣服,以便換一個心情。這種做法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情緒會滲透到衣服裡,似乎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會相互滲透。有時確實是這樣!但人們往往很難說服自己相信這種想法。
Sarah Stern.:另外一種解釋是,人們往往傾向於把衣服看成自己經歷的代言人,購買衣服成為在自己身上消化他人形象的一種方式。這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因為個體在自我建構過程中,需要從他人的形象中選取一些元素,然後據為己有。
那些總是穿同樣顏色或者同一款衣服的人,他們的衣服在告訴我們什麼呢?
C.J.:有很多種可能性,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經歷。通常,這類行為展現的是個體與自我形象的關係。固定的著裝,可能是源於內心世界的猶豫不決、變換不定。在鏡子裡看到同一個樣子的自己,成為加固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這讓人潛意識裡覺得,如果變換著裝風格,就可能失去自我。
為什麼有些人比別人更重視著裝?
C.J.:過分重視著裝常常是為了鞏固脆弱的自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就不需要不斷檢查自己是不是穿了合適的服裝,而信心不足的人就要在外表上同樣貫穿內在的自戀。這些行為並不是沒有意義的。他們是害怕領先於人嗎?他們覺得需要躲藏在不惹人矚目的衣服後面嗎?無論人們以何種方式穿衣服,無論人們對衣服有沒有興趣,穿衣行為總是有意義的。
在我們生活的某些時刻,著裝是否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S.S.:是的,在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身體的變化帶給人內心巨大的擾動,而衣服可以讓他們控制自己身體的外在表現。在這個身體性徵化的時期,衣服要麼是展現這個變化,要麼是遮蓋。所以,青少年會非常重視個人的著裝風格。
C.J.:在生命的每個時段,人們都會在衣服上投射某些特別的東西。成年人,在上面附加了愛情、人際、友誼我們在過去和現在之間往返,而衣服是這個過程中的一種支撐。過去的衣服讓我們想起身體以前的樣子,我們保留下來的死者衣服讓我們想起這些過世的人。
我們常說“自我感覺良好”,是不是也意味著在自己的衣服裡感覺良好?
S.S.:衣服可看成是皮膚的延伸。但找到自己的穿衣風格或穿著適合自己的衣服,並不意味著自我感覺良好。著裝風格可能受家庭、伴侶和社會地位的限制。有很多女人的著裝風格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的伴侶,所以,在她們的本來面貌和表現出來的樣子之間有很大差異,這可能成為痛苦的源泉,儘管這衣服確實很配她們。
衣服真的可能是其中一個人類有趣的媒界去見證一個個體的成長與內心的騷動。雖然生活中也有很多事去關注,但如果能在日常乏味的人生裡添上一層調味,也許是個轉換心情的小方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