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和繪畫佔據陳鈞樂兒時大部分時間。尚記得,小時候的他跟家人去茶樓飲茶,喜歡在點心紙背面畫魚,一張駁一張,拼湊成一條巨型魚。「我從小喜歡魚,卻不太喜歡練水,但游水還是可以的。」鈞樂帶點抱歉地說。戴着口罩的他,有點不好意思的模樣,當然不是因為我,而是對十多年的習慣——練水有點歉意。事實上,他已很久很久沒游泳了。
出生於1992年的陳鈞樂自3歲起開始學習游泳, 與此同時,鈞樂也開始跟着張慕雲老師畫畫。目前是全職藝術家的他,現時也在張慕雲老師的畫班教畫,兩人淵源甚深。兒時的畫班一開始都是畫卡通人物,繼而是素描、油畫之類。「那時也接觸過中國畫、書法,卻覺得比較單調。」身材修長的他被獲游泳教練挑選,練習蛙泳,平均一星期練6日,臨近比賽期間,一日練2次,早上一次,傍晚一次,次數多到池水接近有損皮膚的程度,直到大學時一次痛苦的「爆肺」經驗,令他徹底放棄了練水。
浮生 THE LIGHTNESS OF BEING
水墨紙本 INK ON PAPER
34.5 X 209CM
2017
浮生 THE LIGHTNESS OF BEING
水墨紙本 INK ON PAPER
34.5 X 209CM
2017
「爆肺」有多痛呢?作為運動健身的他,那些日子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無獨有偶地,他對中國工畫筆產生興趣,對於游泳的期待完全轉移在繪畫上。鈞樂憑着自修美術,考入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學習中國畫,練習臨摹、勾線。一張畫可以勾線勾到密密麻麻。中國工筆畫很重視線條,下筆輕重不一,都會影響在畫面呈現的線,中國工筆畫的線條都是比較平。一張看似簡單的工筆人物畫,可能要臨摹畫上4、5個小時,工筆人物的衣服、頭髮、面孔的線條都是不一的。」老師和同學大都認為工筆畫難,他偏偏喜歡向難度挑戰。「畫工筆畫的難度要心定,每條線都是一個修練,一步一步來。」譬如《浮生》和《若夢》,一個個似是飄浮、翩翩的人令人聯想到絹本水墨白描人物手卷《八十七神仙圖》。
嘉圖畫廊主理人歐陽憲形容鈞樂的畫作帶有浮世的意味,尤其是首個個展《人間遊戲》裏的作品有種世人逃離生活壓力,畫面呈現眾人狂歡的片段。鈞樂一邊興致勃勃地解釋,一邊從背包裏掏出北齋的漫畫。「武林秘笈」嗎?他耍耍手,笑說:「哈哈,這是翻印本。」他指出北齋的繪畫特色,同樣是以線條有主,一張圖倒是有粗有幼,極為生動。描繪的對象也是包羅萬象,從市井百態、花鳥魚蟲到人物風俗、就連神佛妖怪也有涉及。「日本浮世繪多以彩色印刷的木版畫示人,但其中也有手繪本。」北齋其中一點最影響鈞樂創作的是人物動作。在《極樂》中,鈞樂運用細膩的筆觸畫了一個背山有樹的大泳池,泳者的姿態是比較清簡、樸實。「大部分動作,我都是按照自己的動作作畫,請家人為我拍下照片。」參考過北齋的作品後,鈞樂的人物動作誇張、彰顯了。他嘗試運用線條塑造版畫的模樣,用毛筆做出非常有力道的線條,富有活感。
若夢 FLOATING DREAMS
水墨紙本 INK ON PAPER
36.5 X 178CM
2017
鈞樂的作品帶有奇幻的感覺,大魚和人的比例不盡相同,原來大部分都是鈞樂的記憶場景,「大多數都是和旅行有關。」不再練水的鈞樂愛上潛水,足迹遍及馬來西亞、埃及、埃及、大堡礁等等。《深山大澤》濃縮時間和地距,運用散點透視法,畫面有多個立足點,觀者通過雙眼移動,彷彿和畫中人一同坐船、出海、潛水。縱使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參考地點、真實記憶,鈞樂的作品卻非再現、寫實,偶然間他會參考旅行時拍下的影像,但更多時間,他的畫源於記憶——源自他對旅行的記憶畫面。《蛟》和《深山大澤》啟發自他前往埃及潛水的經歷。「潛水像畫畫一樣,試了一次就會上癮。就算是潛同一個地方,每次瞥見的東西都會不一樣,像看中國長卷畫一樣,每次看也有不同驚喜。」埃及那一次潛水,主要看海鰻,他們追逐着海鰻的步伐,游來游去。《星塵》和《深海漫遊》啟發自夜潛。《星塵》在夜裏浮潛,「天空很多星星,當你拍一下水花,就會泛起點點藍光,應該是微生物來的。而且魚會避開光,留有非常大的想像空間。《深海漫遊》則是想像海裏有什麼生物在身邊。」
魚比水多 SCHOOLING FISH
水墨設色紙本,一組3件
INK AND COLOR ON PAPER, A SET OF 3
31 X 123CM EACH, TOTAL 31 X 369CM
2015
鈞樂說起潛水的癮:「我第一次潛水大約是中六,地點在菲律賓。在海裏一個位置,有一個類近直角的深洞,很像懸崖,往下望完全看不見底。內心又驚又好奇,因為一跨了出去,就看見很美麗的珊瑚。而且潛水的狀況是最舒服、最自由。潛了好幾次,鈞樂除了看海洋生物圖鑑外,還特意到街市買魚,寫生。
蚊 GREAT SEA SERPENT
水墨設色紙本 INK AND COLOR ON PAPER
38 X 86CM
2018
預期今年年尾,他將舉行個展,主題同樣圍繞海洋。「接觸多了大自然,對於人在畫中出現好像不太重要。近來的作品比較多畫魚和大自然以及人類對海洋的負面影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