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偏愛對美有要求的人,例如乾隆皇帝。這位被國家大事耽誤的藝術家,有一套講究至極的生活哲學,對美的執著簡直是中國皇帝之首(不知與他成為最長壽國君有沒有關係?)。最近參觀香港故宮新展「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就有開心大發現。
一件藏於北京故宮的「菊花紋彩繪壺」一直以為是廣東官員送給清廷的貢品,近年才發現是舶來品,是乾隆命人從法國訂製,可見他對自己所用物件的講究。
其中一件藏於北京故宮的「菊花紋彩繪壺」,普世一直以為是廣東官員送給清廷的貢品。近年,故宮研究人員才發現底部有個細小的紅款,原來這是 18 世紀法國著名琺瑯工藝師 JEAN DANIEL DOERFFER 所畫,原來此物不是「陀地貨」,而是舶來品。乾隆於他登基 40 年(即 1775 年)下旨製作新品「務要洋琺瑯」(即不要廣琺瑯),廣東粵海關官員於是把一批製作琺瑯器的訂單及樣品發至法國,九年後作品才運抵北京,被他珍藏。
「務必」要洋貨,無疑是反映其作為泱泱大國之君無所不能的任性與帝國榮耀,但說其崇洋倒不如說其講究,明明皇宮也擁有造玻璃、畫琺瑯技術, 但他仍然追求「最好」、「最靚」、「最極 致 」,為了一個壺他可以等九年。
看乾隆時代的妻妾衣飾之講究,開一個時裝表演絕對讓現代人咋舌。
澳門「天下明德」故宮重華宮主題展,更集中展示乾隆盛世時中國宮廷裝飾、日常用品等,涵蓋宮廷的鐘錶、家具、文房四寶、書畫圖冊等,全方位展現清朝盛世天子乾隆帝的輝煌歲月。
又講一件小事反映其「吹毛求疵」、玩得出色。一個用來豢養金鐘(一種蟋蟀科昆蟲)的瓷籠,主體為線裝書函樣式,內部中空,雕上紅地金彩纏枝花紋。書函上有兩枚連體方印,移開後是金鐘的入口,而圓形印泥盒底部有五孔與箱體相通,移開盒蓋便可聽見金鐘的清脆鳴叫,設計非常精巧。
對生活有要求不是皇帝的專利,我成長於慾望橫流、百花齊放的八九十黃金年代,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稱霸亞洲,經濟實力名列世界前茅。沒有淘寶、CAROUSELL 的年代,當時我們草根俗人都是名牌奴隸,但我們很自豪,總覺得細節決定高度。貧窮並不限制我們的想像,反而成了我輩力爭上游的原動力。
那天看法蘭西「港女」SONY CHAN 回流開的楝篤笑,她就絕對是濕平(SHOPPING)成精的代表人物。SONY 笑說自己的香港回憶定格於八九十年代,她兒時最愛看《我係小忌廉》,小學一年級書包已是 LITTLE TWIN STARS;筆盒是 MY MELODY;膠擦是 JIMMY & PATTY,「所以大個咗我的 JACKET 要 CHANEL;鞋是 MANOLO BLAHNIK;手袋是 BOTTEGA VENETA, 這叫『從一而終』!」嘩,多麼像革命口號般熱血。
SONY CHAN 是個自小愛 SHOPPING 成精的「港女」,10 多年移居法國時尚之都令審美觀念 更升呢。
不過,時而勢易,在物慾不再横流、JOYCE BOUTIQUE 已沒有 JOYCE MA 的躺平年代,SONY 說以前東急賣的是最好的日本貨,現在東急都易手了,百貨公司賣的日本貨色是薯片、乾貨;「聽說皇后大道中開了一間新的店很受歡迎,賣的是兩餸飯。」 SONY 說憎恨那些擺明車馬,打開門像是宣揚一種生活態度:「我不是上等人,窮 L 集體認命互相俾個五,香港人的 PRIDE去了哪兒?」
人到五十,SONY 仍然樂於沉溺於她的購物天地,但她已經減少買新季的名牌,追求昔日古著的大師精巧講究、不惜工本。
SONY 既愛牛角包也愛菠蘿油,意味她人在法國但心繫香港。
SONY 說,最記得昔日在香港去茶居如去歡樂天地,從小培養了強烈的階級觀念和呼喝人的快感。她說整個「飲茶」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縮影。「我幼稚園已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分等級,牛肉是小點、春卷是中點,灌湯餃是頂點,我六歲已立志做灌湯餃,不要做鳳爪!」
有時都幾懷念沒有內捲、躺平、斷捨離、頹飯、北上消費的舊時,人的物慾化成拼勁激活城市,乾隆有乾隆樂做其九五之尊,平民有平民樂做其自 HIGH「灌湯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