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畢《大 MK 日》,有點激動,也有點意猶未盡。
激動在於,我的中學歲月都圍繞着 MK 轉。浪漫麻甩佬月巴氏話第時死咗,骨灰想撒在信和;老娘都唔怕講我在 MK 留底的腳毛都足以拎去大球場舖草皮。 MK 有一種龍蛇混雜又富生命色彩的懾人魅力,呈現黃金九十年代最香港的草根文化。
看畢《大MK日》,有點激動,想不到有人會把大 MK 精神搬上舞台。
那些年我讀的中學在何文田,放學後總會與同學到旺角溜達一輪才捨得歸家。家樂商場是女生的時尚聖殿,日系穿搭聖經《裝苑》、《Zipper》的全副武裝都可以在那裡添置,還可以 TAILOR-MADE 含山盟海誓的情侶鎖匙扣;文青 MOOD 到又會逛洪葉、新亞、樂文書店;掃街時一邊排肥姐滷味墨魚 + 細生腸 + 火雞腎,一邊聽到對面好景的「四仔教父」鵝公喉式人肉播帶:「四樓有四仔、四樓無格仔」、「放低一舊水,拎走幾條女」;波鞋街買完別注版鞋履便去美而廉鋸平價扒、倫敦大酒樓食推車仔下午特價點心;放假到靈機排隊打街頭霸王、凌晨在老麥等新出版的《古惑仔》漫畫、後來更常到瓊華地庫影貼紙相。從來, MK 又暗黑又精彩,是個樂而忘返的歡樂天地。
我中同的哥哥是個 MK 社團的小揸 FIT 人,我最愛聽他訴說江湖「仗義每多屠狗輩」的逸事。昔日金聲(已易名新寶戲院)、豪華戲院(兩年前執咗)最豪華的位置都會預留給他。只要我們拋出他的大名,什麼電影都可以免費看。所以《阿飛正傳》、《甜蜜蜜》、《92 黑玫瑰對黑玫瑰》等等經典電影我都在 MK 先睹為快,它令我瘋狂愛上電影,並堅持要入戲院看大銀幕,返唔到轉頭。
作為 MK 友,當然不能不提潮流文化教堂信和。我的音樂、文化啟蒙奶水,都由信和供養(儲夠錢先夠膽去一趟中環買雜誌、唱片、書和衫)。地庫是我燒燃青春的熔爐,幾間二手 CD 店、雜誌社、格仔舖、潮物店,每次光顧都大開眼界又大開荷包。我在那裡認識 FENTE 、 CRANBERRIES 、坂本龍一和周杰倫,它是整個東亞流行文化最污煙漳氣又精彩絕倫的博物館。
王家衛的處女作《旺角卡門》就把 MK 拍得既迷人又迷離,張學友飾演的烏蠅一句 MK 到不能的「吔屎啦你」,成為香港電影經典一幕。成齣戲最不 MK 的是其英文名 AS TEARS GO BY ,洋溢着王家衛式 MK 糜爛美學與文藝氣息。後來,聽說王導籌拍梁望峰的小說《旺角火宅之人》,最後並沒有拍成,卻「分拆」出《重慶森林》。 ANYWAY ,可以看得出墨鏡背後他除了迷戀六十年代的上海,還有黃金年代香港的 MK 。文藝導演爾冬陞拍的《旺角黑夜》,又把 2004 年的 MK 昇華到另一境界,把 MK 的黑暗拍出了色彩。
欄杆、魚蛋、 MK 仔正是九十年代旺角的名物,如今的旺角已面目全非了。
(《旺角卡門》劇照)
《旺角黑夜》劇照
MK 已經由一個地方變成形容詞(甚至帶點負面與低俗),再演變成思維、邏輯、品味、氣息、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等。那些霓虹光管有多色彩,旺角就有多斑斕。
想不到有人會把大 MK 精神搬上舞台,正如林日曦話:「氣餒的時候,看看四週⋯⋯那些人依然 MK 地生活下去。」
這世界變得太 X 快,自從藥房、連鎖店進駐西洋菜街, MK 也不再一樣。波鞋街變得很優皮、中環又變得好 MK 。屯馬線通車我一點都不興奮,因為那代表:又有一個區流失了它的獨特性,千區一臉。
文首說的意猶未盡,也是這個原因。當香港人在迷失中看到 MK 的迷失,發現自己原來愛它愛到不能自己之時,它早已經面目全非了,或許 MK 最後只能在舞台上、記錄片、電影中零碎出現,那種小人物英雄式地活着的 MK 精神,正默默地轉化為一股非物質文化力量。
我永遠記得:曾幾何時,香港很香、旺角勁旺。而最後,每個人也只能把 MK 留給自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