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命都是屬於自己?」直白地以跨性別為題的港產片《翠絲》 裏,有這一句對白,動搖了年過半百、演了幾十年男人的主角大雄(姜皓文飾演),敢去思考離婚,最後變性選擇不再苟活。
弱勢、小眾從來都活得相對不容易,尤其處身看似國際大都市,其實思想落後、道德潔癖的香港。我身邊仍有恐同朋友,不理解男女生理性別之外還有其他,跨性別不等於是基的,也無必要將性別障礙「病態化」。
電影難得在於不去獵奇、不虛偽地以膚淺的性別幌子嘩眾取寵,製作人高調地要讓全世界知道的,是翠絲不過想當一個普通人,像你和我一 樣。電影不只寫當事人,還關心翠絲身邊的人,是一齣人文關懷的善良電影。
知道有《翠絲》的故事,我感觸特別深,跟監製舒琪說,劇本跟我一位認識多年的被訪者很似。約十年前,我在《信報》花了近一年時間寫了 一篇訪問,就是香港首位在公立醫院變性的已婚「爸爸」,題為《不再慶祝父親節的爸爸》。不過舒琪解畫:「角色是虛構的。」我們都知道潛台詞: 故事卻是實在的,社會上每天都有無數個「翠絲」被歧視、被羞辱、被不理解。那一年無數的交流,我一步一步的感受被訪者的性別錯配,對其和家人造成的傷害。
這位生於傳統潮州家庭的長子嫡孫、兩女之父,曾經以為娶妻生女就能校正自己偏軌了的人生航道,從此安分地做個男人、滿足家人的期許。 殊不知,往後煎熬更甚,她絕望過、抑鬱過、自殺過,並用「絕望」來形容那些年月,並指她認識的跨性別「同路人」就至少有十個輕生了。
「做幾回撕心裂肺的大手術算是什麼回事?劇痛過後總會復元,面對社會才像個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我記得一個下雨的晚上,被訪者憂鬱地跟我說。自變性評估過程開始,她不再與兩個女兒慶祝父親節;同時也無法要求女兒跟她慶祝母親節。幸運的是,她的太太接受了「喪夫」,像《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裏的妻子Gerda獨自承受悲劇,「放生」並陪伴愛人一起面對手術,當時還四個女人一起生活。
及後因為在《蘋果日報》開「籽談風月」專題,我接觸了更多性小眾、廿多年來香港唯一會做、願意做變性手術的公立醫生袁維昌(他現私人執業)等,更用心發掘「翠絲」們的故事,希望大眾可以除下有色眼鏡,設身處地,只要想像如果「翠絲」是你的家人,你還願意傷害他們嗎?
早幾年,1976年男子十項全能奧運金牌得主Bruce Jenner以女兒身登上時裝雜誌《Vanity Fair》封面,宣告65歲的她已完成變性手術易名Caitlyn重生。我的跨性別友人即打電話跟我分享,說:「她跟我一樣是身體和心靈不協調,是裝進可樂樽裏的咖啡。」
《翠絲》戲裏有句對白,向世界發出了疑問:「究竟你想做悲劇英雄,還是被虐狂?」做自己並不可恥。聽過有血有肉的故事,對於翠絲們,你毋須祝福,也可以停止傷害⋯⋯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