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DO 姐訪問姜濤,有種說不出的無奈與愁緒。
姜濤說作為家中獨子,從小都習慣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很多事,所以渴求自己的空間和 ME TIME。回想 24 歲的我,哪會要求有 ME TIME?最好分分秒秒跟玩伴黏在一起,上山、下海、玩到顛倒日夜,玩到油盡燈枯去證明:人不風流枉少年。他心境明顯比同齡小夥子成熟。
出道短短五年而成為全民偶像,姜濤幽幽吐出:「我覺得我下一世未必是藝人,下世可能會想做一個普通人。」他認同自己是一個幸運兒,但同時可以想像他肩上摃起的壓力有多大?蜘蛛俠話齋: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最擔心自己擁有的一切像海市蜃樓。
姜濤自言從小就被父母教導「只有爸爸媽媽信得過,別相信任何人」,所以朋友不多。曾經,他很重視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很孩子氣的問別人自己在他/她心中排第幾?他坦言現在少問了,開始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緣份,隨心而活。成名怕失去一切的這種壓力,那種步步為營,不容犯錯,哪會是坊間一個24歲少年要時刻顧念的?失敗是成功的娘親,但姜濤就是不能失敗,不能有負面新聞,甚至連肥瘦都會觸動大眾的神經。
當然,姜濤也有很自我的理想,他早已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昔日是希望 29 歲退休,如今是希望 30 歲搖脫偶像陣型,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人和藝人。
畢竟,他還是 24 歲的青年,老成之餘也有可愛而清澀的理想:渴望戀愛,「最好30歲結婚,生個女兒」,有前世情人作伴,多好?但回到現實,他很難做到「戀愛大過天」,只能叩問:「我拍拖能去得邊?」無奈當中,欣賞他的真摯誠懇,坦言女神就是「可愛型」的有村架純,分享少男心事。
所以,看姜濤的新戲《我的天堂城市》,難得看到自在的他。在紐約一個未必太多人認出他的城市,姜濤可以悠悠然坐在草地上與戲中女友談心,在公園裡調情忘懷跳舞,做一個講理想的自在人。我估他一定享受拍戲那兩個星期,拍戲以外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五年前的自己。
電影是新生代導演俞聖儀編劇及執導作品,寫三個「台灣人在紐約」的相關連故事,探討華裔新移民面對生活的掙扎,當中有不少是導演自己的真實體會。
聽說,人腦在 24 歲便開始走下坡。加拿大 SIMON FRASER 大學專家曾在科學期刊發表學術文章,指研究結果顯示,人的認知能力和反應速度大約在 24 歲登峰造極,然後便開始由盛轉衰,慢慢變慢。先別驚慌,轉數變慢但腦袋在策略方面轉趨精密,善於走捷徑,懂得以簡馭繁令自己更有效率。換言之,人在 24 歲之後更懂得食腦,經驗幫助你解決問題。
24 歲,活了兩次自己的本命年,離開學校不久但又未完全投入社會,是個有趣的關口。有人在這時候仍然迷惘失焦,也有些人已經飛黃騰達,有些人在這個時候還是在失敗痛苦中掙扎,還有些人享受著平淡的小日子。24 歲的李白仍是一事無成,是個到處遊歷的落寞書生;24 歲的丘吉爾當上戰地記者,採訪了英國的軍事行動並出版了他的著作; 24 歲的電影皇后阮令玉,選擇了不歸路,帶着一句「人言可畏」了結短暫人生。
24 歲總是離我們這麼近、那麼遠,活力無限卻又追悔無從。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