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最令我驚喜的不是從全球徵召百幾個畫家,把梵高經典名畫重新製作成一齣創新動畫;也不是以一個帶點懸疑的劇情整理出梵高的生平 ,交代梵高在藝術史上的貢獻。我認為電影的意義是為梵高平反,告訴世人梵高不是什麼悲劇人物,他只是與別不同,他轟轟烈烈地活過,這就是他的生命意義。
電影寫梵高好友的兒子要代父送出梵高信件,跑到梵高最後生活的小鎮尋找收信人,這個任務慢慢變成偵查梵高的死因。鎮上人人對梵高的評價不同,有人認為梵高是瘋子,有人認為梵高很失意,但其實跟梵高愈親近的人,愈相信梵高活得很快樂,因為切切實實地活出了自己。旅館太子女說梵高十分享受繪畫,人人躲在室內避雨,只有梵高快快樂樂在雨中繪畫。船伕形容梵高要是遇上投契的人,會春風滿面得像熱戀一樣。電影帶出一個信息:世界一直只管猜度梵高發瘋的原因,可有思考過對他而言,生存的價值是什麼嗎?有人認定梵高是悲劇人物,說他在生時懷才不遇,窮得要弟弟接濟,因戀上妓女而被逐出家門,甚至割下自己的耳朵洩憤。我一直覺得這種說法不全面,你看梵高筆下的世界如此多姿多采,廣闊麥田被陽光照得金黃燦爛,夜空被星光照得晶瑩剔透,讓人看得充滿感動。
梵高甘於粗茶淡飯的性格可從他的畫作中窺見,他其中一幅名作《The Potato Eaters》描繪一戶尋常農家在柔弱的燈光下用膳。一雙雙翻過泥土、拔過菜苗的粗糙雙手在分享一大碟薯仔。梵高畫過許多一籃籃的薯仔,他筆下的薯仔也不單出現在餐桌上,他還畫過農民在田裏種植薯仔、在泥裏挖出薯仔等等,可見他很留意草根農民階層的生活。
梵高愛繪畫貧窮農民、色衰妓女,許多寂寂無名的小人物。他筆下的食物都是最尋常的平民食材:洋葱、椰菜、檸檬和提子等等,與佳餚毫不沾邊,但他卻為這些平凡食物傾注了無限價值。
梵高在短短37年的生命裏一直堅持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他環顧四周總會找到美好的事物,無論是一個蘋果、一個薯仔或一個農婦都會教他欣喜若狂,才會以畫筆顏料記錄下來,最終創作了超過800張油畫。梵高畫作出現的平常食物也說明,他不以金錢作為衡量一件事物珍貴與否的標準;他經常觀察農民的生活,農民所生產的食物不會是山珍海錯,但那些最平凡的農作物,卻成為畫作主角,那是因為他對兩者都抱有一份親切感。
《情謎梵高》讓觀眾以一個立體的角度看梵高,比起斷定他是一個悲劇人物,更貼切的講法是他沒有跟隨社會主流。梵高筆下各式各樣的食物也跟我們說明,只要你抱着感恩的心看待食物,它們便有不一樣的價值。
Advertisement
Lifestyle |Art & Culture
陳淑莊:吃薯仔的人
08 Jan 2018
Comments
CREDITS
Text by 陳淑莊
Advertisem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