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邊個香港人唔想放低Netflix同iTunes,好好坐低睇一套港產廣東話電視劇,而唔係每個畫面都掃一掃字幕而錯過了半秒?論budget、製作規模、演員質素,英美電視同港劇固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實我最介意係對白,對白是作品對觀眾智慧的投射,淡白無味無深度的對白就是對觀眾的侮辱。除了對白,一個眼神、動作、鏡頭運用一樣可以推進劇情,觀眾明不明就看那個社會有沒有common language。看心理醫生多過食飯的英國美國人早就發展了一套中學生也能掌握的心理學共同語言,免卻了畫出腸的對白和論盡的人物性格交代,令劇情節奏敏捷明快。
譬如“no offence”,中文直譯「嗱!我無惡意㗎!」通常打劫或者有人跳樓,談判專家出場才會用到,西方人怕對方係弱小心靈,坦白俾意見之前時常會用。“Hold grudges”譯作「小心眼」又太輕,「懷恨在心」又太重,「心裏有條刺」又太personal,直譯的話係:「俾你話完我之後我有些少唔妥你,會記響心,有可能報復」。“Play victim”=「扮演受害者」,社會上好多人扮,但好少會用語言歸納這類人。“Guilt-trip”直情是偉大的詞彙,兩個字講完「是一種令對方感到內疚因而受你擺佈的手段」,中文未曾出現過。“Passive aggressive”中文「消極地攻擊」,例如懷着憤恨地講「係你啱,我錯晒!你讀得書多又有見識……」 、「星期三有就最好,不過我估你要星期五先做得起」。競爭及嗌交時常出現的行為,譯「以退為進」、「棉裏藏針」亦唔準確。受到壓力所以食零食叫“Stress snacking”,幾簡潔。因為共同語言,尤其是心理學詞彙,令英語戲劇世界點石成金。半句起一句止,哦,明晒。唔需要解釋。由編劇撰寫對白到執導大大省卻過量人物性格塑造、鋪排衝突的瞬間和往後發展。
每次被推薦看一部港劇我都會問對方:「對白正唔正常,係咪人講,低唔低智?」對白的源頭就是語言。對於心理學,華語世界還是要急起直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