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須吃,但吃這個動作,又必然帶來許多附屬的垃圾:廚餘、剩食、即棄餐具及加工食品的包裝等等,填肚同時又填了堆填區,只是大家都習慣了吃,沒有幾多人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來自黎巴嫩的Bobsy Gaia,是一位環保企業家,十多年前開始在香港提倡zero food waste的概念,為餐廳製造的垃圾,提供第二生命。作為先驅,這些年他一直默默耕耘,然後一天比一天多做一點,今天,終見成效。
由零開始的零廢
Bobsy Gaia在香港定居廿四年,早年已在南丫島積極做了許多植樹和環保工作。1997年在南丫島開設他的第一間素食餐廳Bookworm Cafe,隨後又在Soho開了Life Cafe。「做生意我有一個大原則,就是盡量不要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對自己製造的垃圾負責。所以,從Bookworm Cafe開始,餐廳就沒有任何剩食或廚餘,當時我們把吃剩的食物送去附近的農場餵豬,也有客人來拿走廚餘,回家用作耕種肥料。之後的Life Cafe,我們一樣小心處理剩食,只是做法不及現在的Mana!成熟,多年前亦沒太多人關心這些事。」
“這些做法,向來是我的生活習慣。Mana!不過將這件事做得更有型,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參與。”
環保都要型
Mana!是2012年Bobsy在中環開設的健康快餐店,他決心把這店設定為一個zero food waste零廢品牌。 餐廳使用的所有餐具及包裝,沒有一件塑膠製品,它們全部用植物製造,很容易被分解。廚房製作的食物,包括茄汁及其他醬料,全用原材料人手製造,盡量少用有包裝的加工食物。他們又在餐廳設置了三個垃圾分類箱:一個放植物造膠,一個放食物廢料,一個放廢紙,recycle的recycle,upcycle的upcycle,有系統地把垃圾量減至最少。
Mana!是一間自助式餐廳,客人進餐後,要把杯碟及吃剩的食物,分別放進不同的收集箱。餐廳會把收集到的剩食,開車送到新界的有機農場,送給他們來做堆肥,每星期四至五次。「儘管成本很高,但只有這樣做,餐廳才能確保剩食可以去到一個真正有用的地方。」
其他不說,單是要客人親自清理枱面,將不同物料的餐盒、餐具及剩食,分開放進不同的收集箱,Bobsy說,已是一個噩夢。他於是想了個辦法,聘請香港大學的學生,在餐廳當Mana ambassador,教客人如何把這些東西分類,並且灌輸Mana!的減廢概念。為了進行這系列減廢工作,餐廳各部分營運成本,平均多用了10%,「那些植物造膠的外賣餐盒,價錢是常用發泡膠盒的二百倍。」除了餐廳內各樣實際裝置,他們還在社交平台,製作很多相關的資訊,希望更全面地教育客人。「這些做法,向來是我的生活習慣。Mana!不過將這件事做得更有型,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參與。」
先驅都是傻
不單香港,據Bobsy所知,全世界暫時未有餐廳像Mana!那樣,如此全面推行zero food waste。作為減廢餐廳的先驅,Bobsy面對着無數困難。「由於沒有前人,是我們把整個系統設計及建立出來。任何事情,第一個做的都必然困難,因為無論其他餐廳及客人,都不明白你在做什麼,花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只覺得你傻。」但實行了幾年,Bobsy已慢慢見到社會的改變。
2016年年尾,十五間上環及蘇豪區的餐廳,包括Mana!,結合成立了一個全新減廢組織 ──「零廢聯盟」(Zero Waste Alliance of Restaurant HK),一方面減少及避免餐廳製造廢物,同時設計有效及簡單的方法,將餐廳內的廢物,轉化成有用的材料。「我們聘用了一間回收公司,為各間餐廳處理收集得來的玻璃、鐵罐、紙及剩食等多樣可回收的東西。這暫時是一個實驗計劃,當一切運作順利之後,我們會接受其他餐廳加入。」
Bobsy說,現在做了的,只有他理想的一半。他希望政府能資助循環再造的回收工廠,並向社會推動使用植物製塑膠。「政府由人民構成,當人民有改變,政府便會改變。」所以,任何運動,如Bobsy所說,都應由自己做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