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出生於3月16日、讀過了同一所中學、多次被Winifred在書中提及的朋友M,到後來才了解,M正正是for Maria。走在同一條平行時空,一前一後的時間線,擁有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緣份。即使走在後面的麻利亞永遠無法再與Winifred相遇,卻能在這條重疊的時間線上探索與感受Winifred的生命軌迹。
於商業電台叱咤903主持節目的DJ麻利,不知是否因為與Winifred同是雙魚座亦同於女校出身,不只容貌與Winifred有幾分相似,連性格也一樣聰慧硬朗。今次在黎堅惠Winifred的專題中以幾個年代出發,其中一位是麻利。
不負所職,她說的故事讓人會心微笑,延綿有趣。
麻利
#偶然與巧合的緣份 指尖邂逅上同月同日生的奇女子 麻利亞就在那天開啟了與Winifred的旅程。
「最初認識Winifred是麻利在逛書店的偶然之間,目光被螢光粉紅的書脊吸引,一拉出來是《個人裝備、少年口味》,並僅此一本,打開書本映入眼的是Winifred一系列的穿搭圖片。」麻利說,雖然很奇怪但又覺有趣於是便把心一橫買了回家,在閱讀當中,被她崛強的性格和出色的文筆所吸引,自此便開始留意Winifred。而如此一個偶然的邂逅,卻為她日後的生活軌道埋下了伏筆。
個人裝備:少年口味
#生活、時裝與靈性議題,Winifred都提供留白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填寫。
Winifred對於不少人而言,不僅是個fashion icon,甚或說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女,而她那手靈活疾寫的文字,正好是她一個向外輸出的一個媒介。她所消化和輸出的養份分嶺甚廣,問及麻利最愛看Winifred所寫的哪個範疇,麻利說是有關生活、時裝與靈性。「我自己也算是一個公眾人物,也遇過聽眾打爛沙盆問到篤的狀況,每次我也會有點小生氣,因為我認為所有事都應該要有自己探索的過程才有趣、才有意義。而我看Winifred在寫故事,介紹一個地方一件事時,都可能只會拋下一個名、一個字,而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在珠絲馬迹之中自己發掘啊!而現在的人卻懶得自己去搜索。Winifred教會我的是:我走出了一條路,但你要跟上,就必先努力加緊步伐。」
解讀和發掘從來是生命中有趣且滋潤的過程,而在這個飯來張口、性子又急的世界又有誰願作主動探秘?奴奴役役之下,又有幾個人能專注過內心的缺口,設法填補?
#精英後起之輩對香港傳媒與出版雜誌行業的憧憬,由Winifred所燃點?
你我共知,Winifred小時了了,15歲開始寫樂評,可是沒有落有「大未必佳」的命運。她從香港大學文學院的比較文學系畢業,繼後在香港著名月刊《號外》工作,更於《Amoeba》擔任總編輯,為出版業及傳媒界創造了不少輝煌故事。從中文大學新聞傳播系畢業的麻利說起自己的人生道路,原來確切受到Winifred所影響。「讀書其間我去了雜誌做暑期工,沒錢卻非常快樂。因為Winifred我開始看很多雜誌:《amoeba》、《東Touch》、《Milk》,我全都有看,更有留意所有的編輯、攝影等的Credit,我投資了很多錢去雜誌,但同時,也學懂了很多很多東西。」麻利對傳播產業的熱情由Winifred而燃生,卻由自己續燈。在DJ生涯中,她承著Winifred的信念,以自己的優勢和強項為大眾製造歡樂,傳播她認為值得分享的一緒一念與資訊。
#走上Winifred的南美旅程,《天空之鏡》的啟發與軌道。
Winifred這個好奇也好學的女人當然也愛旅遊,她把自己的一趟南美旅程紀錄於書中,成了自己生命中一本重要的小傳記,津津樂道點滴故事。到秘魯靈修、「偷渡」過境、在風光明媚的Sacred Valley不但見到太陽,也見到自己的黑暗等等的經歷讓他重認識及肯定自己。對Winifred來說,新書記錄的不只是一個旅程,更是中年蛻變的記錄。讀者也許在看她的故事時就像看尋羊記的小說一樣,刺激新鮮又有趣。「最初看《天空之鏡》時沒有太多感受和認知,只覺得她的南美之旅很多古靈精怪的體驗,例如飲死藤水、在黑洞中無法感受自己身體等等,當時只覺有趣。到很後來自己慢慢接觸不少身心靈的學習,直至自己也出發去南美,重新閱讀時,發現自己完全明白書中內容,只差在人未到南美而已。」麻利說。
Winifred一馬當先所走過的山林道成了不少人的小小捷徑,她總先為別人開闢一個可觀的景像與新視野,而要不要走,當然還是得靠你自己。
#《amoeba》賜予香港當代讀者微妙的期待
提及《amoeba》,麻利也是個曾參與專欄《Response》環節的少女,她笑着說「我忘了當時說過了什麼了,我記得我當時寫信很作狀,文未雕琢得很誇張,更在信上畫了很多公仔,務求Winifred要見到我的存在,哈哈,有次他們更直接刊登我寄的整封信,連同回郵地址!全香港也看到我的地址!現在回看也覺尷尬。」
Mali去信《Response》
Mali去信《Response》
#出版界的沒落源於世界逐漸失去對「求知向上」和「冒險探新」的熱情。
麻利作為傳媒行業的一份子,對於香港前景亦有自己的見解,「Winifred的離開不是香港出版的沉沒,香港出版界的沉沒是大勢所趨。現在香港、甚至整個世界變得傾向消沉,亦變得不用心去看待事物,人們甚至會因為自己的不幸而企圖把所有人拉下來共同淪落於地獄。然而Winifred的做法是『我走我的路,我攀得高,若你要上來,我當邀請你來。』她可以極端的物慾、極端的精神追求,這種自得其樂、我行我素和開山闢路的精神,卻是香港人現在愈來愈鮮有的。」
Winifred這傳奇女子的生命告訴了麻利,生活的重量和意義確是可以由自己掌控。「她在《天空之鏡》也說過,由南美回來美國,吃盡了苦頭體驗了靈性修行,亦可以一瞬間切換回物質世界,瘋狂購物。其實每個面向都可以有滿足自己的地方,毋須刻意框住自己一輩子。」
或放縱或勤儉,或高峰或低潮,每個人生的階段也可出現不同的變化,也許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探索未知,而感受自己一步步栽種而成的機遇與獨一無二的體驗正是至甘的樂趣。
感謝Winifred出現,她活出了自己,燦爛地告訴大家,生而為人的豐盛。
< Letter From Mali >
親愛的Winifred:
好久沒有寫信給你。自從你離開之後,我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會有種「不知道Winifred看到會怎樣?」的想法,然後會全身起了雞皮疙瘩,那一秒我就知道,噢你有看到了!
我去年開始了做牙齒矯正,可是我堅持留着那一隻齙牙。因為偶然會有人跟我說,你長得很像 Winifred!那些都是你的老朋友。聽了我會沾沾自喜。
你就像一個先鋒,展示了生命可以是「我想點就點」,人可以自由,像野馬一樣,不被束縛。我想好似你一樣,能到達某一個位置,可以有餘裕去選擇何時吃吃苦,何時又享受一下被物質的優渥照顧。我記得你去南美時也不介意多花錢去住單人房,旅程多多少少吃了苦,回到房間最少是一個人的奢華!悄悄告訴你,我去年去南美也帶着這種心態,不介意在行程安排以外,花錢在飯店吃晚餐!還要是a la carte !那刻結帳時,我為自己的疏爽感到快樂。
你在《天空之鏡》說過,自己是靈性、物質世界兩邊走。原來雙魚真的是這樣,一時很專注的Eat Pray Love修行修行,一時又覺得天啊太不踏實了我要去吃個pancake處喝個奶蓋茶做很世俗的事。
但原來我們這樣才好,生活多麼充實。當然,能找到平衡點更好,我會繼續努力。
你的《天空之鏡》,我讀第二次時,是含笑把它看完的。你寫的每—粒字,是每粒字,我都了解。
我不介意你不回信,以前寫信到《amoeba》也根本不期待會被你選中。(好啦其實是有期待的,不過落選也很正常吧,雖然我很驕傲於我幾乎每次來信都獲得回覆。)
我曾經懶有型的署名M。
謝謝你Winifred,願你已經明瞭靈魂旅程中,你渴望知道的所有。
love,
Maria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