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附近新開了一家北海道風拉麵店,每次路經都看見一條人龍,每次我腦海亦浮現一個「黑人問號」:真的那樣好吃麼?另一方面亦很安慰,至少還有人仍會在太陽下或微雨中,站在沒一個簷篷遮蓋的街頭,等吃一碗麵。這種實體口腹之慾滿足感,暫時還未有VR可代替吧?
日常工作,生活裏的各種不足、無奈、悲歡都可藉吃一頓來宣洩,減輕痛苦、加添喜悦是吃東西的顯著療效。我希望掌廚的也同樣感受到治癒。我雖是一個未受專業訓練的廚子,但每天奉上菜餚給陌生人吃的時候,我都非常愉快,他們吃得開心的話我更愉快。
孩童的味蕾未經污染,反應又最直接,一般不易也不懂說虛偽的場面說話,所以小孩來吃飯而要求添飯和邊吃邊說「好味道」,並且露出滿意表情時,我相信他們是由衷喜歡的,也特別感覺欣慰。當然我也深明「隔籬阿婆飯香」的道理,孩子吃到有異於慣常在家中吃到的調味、素材以至擺盤,一定會覺得新奇,敏銳的味覺嘗到不一樣的鮮美,會想追求多些,所以一些自己做飯給家人吃的媽媽,尤其親手帶大孩子的,都懂得做很多不同的菜式或變些花款,務求提供多種選擇,自立一個住家食堂,令家中眾口食過番尋味,沒有怨言,自己亦得到一份成就感。
然而在節奏急速的現代城市,「吃飯」對於很多人已成為日程表上的一件例行公事或儀式,看到時鐘或手錶、電話時計顯示出一個鐘點,生理反應隨即生出進食的念頭,接着實行。一般情況午飯隨便吃些快餐裹腹,晚上則按個人生活習慣而各適其適。可是吃飯的人多,親自做飯的人少;上館子的人多,真正用心品嘗東西的人少;經營食肆的人多,出自對食物的熱愛誠意營運的人少。令人慨嘆的是太多人氣館子質素沒保證,不能持久,有些過了蜜月期簡直無以為繼,花了錢只換來吃得一肚子氣。在外面吃是方便但並非必要,最好還是本身會下廚,最少一菜傍身不假外求。
所以真心愛吃又愛孩子的成人們,不要錯過培養孩子一份對食材和食物都敬愛和欣賞這美德的機會,有經濟能力帶他們大小通吃、周遊列國,吃盡天下百味珍饈之前,讓他們知道吃家常菜亦有家可歸,爸爸媽媽的廚藝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獨一無二記憶,甜、酸、苦、辣、鹹,都有你在裏面。更幸福的是一家大小一起煮一塊吃。
有人問我做菜給別人吃這段日子有什麼難忘事?那天一下子答不上來,今天行文時黑字寫在白紙上就想起了那個名叫馬利亞的小女孩,她媽媽說她從來不肯吃白色的東西,但偶然吃了我煮的白果腐竹糖水就念念不忘,每經過這個公共空間,常常拉媽媽過來看我在不在,看可還有那白色的甜甜的糖水吃。我就奉勸她媽媽,既是這樣,就立即自己學會做那零難度的甜湯,親自將甜蜜留在孩子舌上心上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