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會發現越來越多人在關注「自由」。我們會討論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婚姻自由,那性別自由呢?
1965 年, 加拿大一對雙胞胎男嬰有天生包莖的問題而需切除包皮, 因手術失誤導至其中一個男嬰布魯斯的陰莖完全灼傷。男嬰的父母接受了支持「性別中立理論」的約翰曼尼博士的建議,把孩子的性器官改為女性並隱瞞事實把孩子當作女兒(改名布蘭達)培育。博士認為孩子出生時沒有性別差異的概念,對於性別的認同完全來自後天教育。可是孩子在踏入青春期時開始產生性別認同障礙,並患上嚴重的抑鬱症。雖然得知真相後的布蘭達已立刻進行性別重整手術再改名為大衛。很可惜,大衞最終還是逃不過自盡的命運。
《丹麥女孩》中的主角在歷史上的確存在。丹麥已婚成名畫家 LiliElbe 因性別認同焦慮造成極大的心理障礙, 終於在夫人的支持下進行了醫學紀錄史上首個性別重整手術。在後續的手術過程中,醫生在Lili 的體內找到發育不完全的卵巢, 證明了她天生就是雙性人。雖然她最後因為子宮移植手術受感染而離世, 但是她終於把困在男性肉體內的自己拯救出來。
有雙性孩子的家長在孩子未懂性前替孩子決定性別,他們大概沒有想到這個決定可帶來的嚴重後果。也許家長們生恐子女衝動做錯決定,或害怕子女面對不了社會壓力,但須知道家人的接納和支持才是防止悲劇發生的關鍵。而在香港進行變性手術是需要接受精神科醫生為期兩年的觀察, 並需得到醫生同意才可進行手術, 這絕不是一時衝動便可做的決定。幾年前,香港有一位男子想做變性手術,因為家人的不諒解,結果選擇了去沒有監管的國家進行手術,最後後悔想要回復男兒身。如果這位男士當初有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在身邊,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也許你會認為雙性孩子是極少數,事不關已,可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經不自覺影響到別人。 認為女生應該要玩 barbie, 穿裙子, 喜歡粉紅色。喜歡藍色,玩玩具車和機械人才稱得上是一個正常的男孩 。這些生活瑣事已在無意間灌輸小孩一些既定性別差異的概念,怕的是小孩發現自己跟既定概念不一樣卻不敢揚聲。如果因為這些種種不必要的概念,而阻礙了小朋友的健康發展,這不是很可惜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