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看了某學院的畢業時裝騷, 覺得大部分設計學生都是將現時流行的潮流元素搬來搬去, 畢業生應該盡情展現的個人創意小宇宙, 在作品中並未有見到, 最多只能說是誇張一點的款式和造型, 並沒有在「設計」上作概念化突破。同事聽到此番評語之後, 認為我不公道, 她認識上一屆就有一位善於在身體動作和衣服輪廓之間思考的畢業生── Rachel Leung , 而在視覺上, 她的作品也充滿了喜意和活力, 與一般玩概念的設計師很不一樣。Rachel 卻說因為 portfolio 太「藝術」, 本地時裝公司難以接受 ── 這是否就是造成設計畢業生創意匱乏的原因?
看 Rachel Leung 那些以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作為靈感、帶點當代藝術味道的服裝輪廓, 很容易想起 Martin Margiela 本人的創作。Rachel 坦言, 中學時代的確是看 Martin Margiela 長大的, 甚至可以說是 Margiela 帶她進入時裝世界。而好奇心重的她, 不但翻閱 MM 的經典解構主義作品, 更希望閱讀後現代思潮中的解構主義哲學, 來了解這批當時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是在何種背景下產生的。「有些人可能認為文字的定義不重要, 不影響學生的設計, 但我很想知道 Margiela 的時裝實驗為什麼如此前衞有趣。於是去讀 Derrida( 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 坦白說不可能完全明白他那艱澀的文字, 但起碼對 “deconstruction” 一字多了了解, 也認識到不同人對同一個字的不同見解。」而「解構」亦成為 Rachel 一個重要的設計母題。
啟蒙 Rachel 的除了 Margiela , 還有 2016 年她到了斯德哥爾摩的 University of Boras The Swedish School of Textile 作交換生的日子。「那是當地唯一讀時裝的大學, 未必像歐洲其他時裝學院有名, 但我去到真的有醍醐灌頂的感覺。而且在那裏教學很有效率, 上了一個針織課程, 已經可以識得做針織衫, 一方面很具啟發性, 一方面又很實際。」瑞典的一位導師以一句 “Your body is an inspiration” 啟發了她與香港同學不一樣的創作思維, 也成就了她的畢業系列。
大衣的傳統剪裁被 Rachel 化成作品上的一個剪影。
Rachel 從身體動作和泳裝之間的關係獲得啟發,畢業作品反思「泳衣」的定義。
在畢業作品中, Rachel 以身體上的虛實空間作為靈感來源, 在正常的服飾輪廓間加入幾何形狀的 panel , 讓穿著者能夠感受服飾輪廓以外的 negative space 。但是這個深具原創性和 final year project( FYP ) 卻似乎反而為她帶來了一些事業上的阻礙。「瑞典半年回來後, 很想做一些跟理工平時出品比較不一樣的東西, 於是向思考『如何 reconstruct 和 expand 身體條線』這題目發展, 但老師告誡我這樣的話, portfolio 會顯得不夠商業化,日後在本地找設計工作會比較困難。」但
Rachel 最後還是忠於自己, 按自己的興趣來完成畢業作品。
「譬如一件衫穿起時, 我們見到6個部分,我減去某身體部分再加上某部分, 改變它的必然形態, 嘗試反思 coat 的定義。」過程中,Rachel作過很多實驗, 例如找同學做模特兒穿上衣服瞓在地上 trace人體的形狀來做 pattern , 以彈性布料 mock up ,使衣服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效果。聽上去抽象, 但效果突出, 加上令人快樂的顏色,在芸芸作品出能夠突圍而出, 一見難忘。
然而這份作品對本地時裝公司而言有點太抽象, 令 Rachel 正在思考如何轉化成更易明的影像, 讓其他人看到由概念轉化成產品的可能。凡事轉換角度, 對生活、事物多一份反思,是不少創新的來源。本地只得一味只求實際的時裝公司, 沒有提供發揮機會給新生代設計師, 也令香港的時尚永遠落後。不論這現象是雞還是雞蛋, 再看到本地畢業生作品欠缺創新火花時, 我也應該多了一份體諒。
從平面的「可樂樽」發展成三維「可樂樽」,裙子在服飾概念上和視覺上都挑戰了傳統。
以「疊加」和「減去」的設計用於鞋子之上,效果十分別致。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