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除了不少由素人創辦的獨立品牌,還有大量由演藝名人們推出的自家品牌,真的細數的話,大概一整天都數不完:歐美代表有 Kardarshian家族的 Kylie Beauty 及 KKW、Jessica Alba 的 Honest Beauty、Kat Von D 同名品牌;韓國有 Pony 的 Pony Effect、李英愛的 Lya Nature、河智苑的 J.ONE;香港也不輸蝕,嘉玲姐的「嘉玲」、徐淑敏的 Sève 及關之琳的 Rosamund Kwan 都是代表。
名人們推出自家品牌並非新鮮事,然而數來數去,為何此風氣在歐美比亞洲更盛行(美容大國日本更是缺席!),連號召力極強、每月銷量 400 萬港元計的 Pony Effect 眼影盤,開賣時的斷貨速度也遠遠較 Kylie Jenner的 Kyshadow 九色眼影組慢(它可是開賣一分鐘即沽清!)?究竟歐美名人推獨立品牌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recommended readings
認清定位
歐美名人品牌多數分兩派:賣名氣跟賣產品。前者以個人名氣主導,粉絲們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對偶像的愛慕,最經典例子是 Justin Bieber 的Someday 香水,女生用的超甜膩味道在開售首三星期已錄得300 萬美元(約港幣 2,300 萬)銷量,如非偶像效應,筆者實在找不到別的原因解釋;但當然也有不少非常熱衷於美容事業的女星,大家也因為支持其美容理念而入手,如 Jessica Alba 的 Honest Beauty 就以產品行先,Alba 本身也經常以美容 insider 的姿態現身,屬另類產品 endorsement。
Justin 仔出了幾次香水產品,次次迷妹們都瘋搶!
除了 2011 的 "Someday" (左)還有 2012 推出的 "Girlfriend" 香水
相反,觀乎亞洲地區,不少品牌都只是女星們眾多生意中的其中一項投資,如劉嘉玲除了推自家美容產品,亦有涉足時裝及飲食業。未有利用名氣好好建立自己的 beauty guru 形象來為品牌的「專業」感覺加分,正是亞洲品牌比歐美品牌不足之處。
銷售點
如題目所言,「為何 Kylie Jenner 的眼影盤比 Pony Effect 更快斷貨?」這裏討論的不是產品優劣,而是放在哪裏賣!銷售點一向是各個獨立品牌的煩惱來源,放在門市賣需要上架費用、大批生產時也要顧及批量及質素,真係聽到都覺得難搞。
相對亞洲地區,歐美地區更習慣及擅長於網上預購及銷售,加上利用名氣行銷,不少女星都大玩「倒數開賣」,如 Kim Kardarshian 早前開賣 KKW 修容組時,就預早兩星期倒數,加上鋪天蓋地的網路討論,令其中二種色調套裝在開賣 14 分鐘後已經一掃而空,迷妹們紛紛轉投 ebay 以炒價入手。作為亞洲最好賣明星產品的 Pony Effect,近年則在不同銷售點落腳,消費者的心態往往是「愈近愈唔緊(張)」,抱着門市總會有貨返的想法,產品在極短時間內斷貨的情況沒有歐美般常見及 dramatic。
玩倒數、玩缺貨製造搶購潮始終還是毆美明星們更勝一籌。
連 Restock 都要玩倒數,旨在炒熱個場。
Social-Media-able
你跟我都明白,其實女生很少因為「需要」而購入美容產品,「想要」一定更常見的原因 ── 包裝靚、我鍾意、我偶像代言,you name it。歐美marketers 就更懂捉緊這種心態,名人獨立品牌的包裝往往設計得非常適合放上社交媒體呃like,如 Miranda Kerr 以 Tiffany & Co. 的著名藍綠色當產品主色,不少人都愛其顏色而拍照;Katy Perry 跟 Covergirl 聯乘的唇膏就連唇膏底都印埋 signature 貓耳,點夠你玩?
recommended reading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