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老契,溫心地送來用保鮮盒裝着的去殻去核「妃子笑」給我。甜到呢~這份小禮物,挑起我的中年心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意傳達透過實際的行動、實物的授受、親身的陪伴、談天而不是以手機為工具一條龍完成,這些行為是否只會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身上呢?這感悟尤其在身體不適時特別深刻。獨居者尤甚。
摔傷後幸得老友們真人照顧,由收留住宿至汽車接載、陪同就診、跟進保險、煮東西給我吃,我都一一銘記,不敢take for granted。想想這些「恩人」們,皆是愛家庭愛父母兄弟的,長大便成為體貼、細心,樂意照顧他人的人。我們小時候,多數人都得到媽媽悉心的照料,記憶中我病了她就為我熬粥、煮粉。久病未癒她便開始變花款做不同口味的病人餐,為補充營養也防止我們吃厭了不肯吃。受到過這些愛護的人怎會不知道母親的一番苦心,更感激她對家庭子女的全心付出。反過來,到了媽媽抱恙時,自己就束手無策,差點連飯也沒得吃,那時就知道並非事事都理所當然的。
也許當時年紀小,媽媽總在左右。課餘不像現代學子那麼多活動,沒手機沒電腦,與朋友聯繫只靠地線電話,所以才發明了「煲電話粥」。沒事待在家中,除了溫習的其他時間,乖巧的便協助媽媽做家務,包括洗燙校服、掃地抹塵,懶得動的廢青便捧着書坐坐臥臥,聽大人聊天,似懂非懂地吸收很多人情世故。當年的全職家庭主婦真的敬業樂業,一門心思全放在相夫教子,投其所好。一天之中大家最期待的親子時間便是晚飯前的黃昏,主婦買好了菜,孩子們問媽媽「今晚吃什麼?」媽媽便說「你們幫手便知道」,於是小孩學識分辨韭菜和韭黃,洋葱和紅葱頭,用牙籤挑蝦腸。一面幹活一面聽媽媽說二叔今晚來吃飯,因為他不愛啃骨頭所以做這個韭黃蝦仁炒蛋,爸爸則有糖醋排骨吃,我呢我呢?大豆芽肉鬆,你負責摘大豆芽吧!還有番茄薯仔紅衫魚湯,好嘢!
飯後,爸爸教我切開叔叔帶來的蜜瓜,怎樣切成片片半月形再加幾刀切成幾段一口大小仍留在瓜皮上,然後將水果送出去給長輩,看到爺們吃得開懷,我們跟媽媽也吃得很香甜。送客時母親將一個玻璃罐交給叔叔帶回去給在家坐月子的二嬸,是給孕婦補身的雞酒,她煮好時給我吃了一塊雞喝了幾口湯,我發覺原來人間有此美味!脫口就問「不生孩子也可以吃嗎?我想天天吃」,這句話令老實的媽媽忍俊不禁。
朋友們都會做飯,不挑吃,珍惜食物,對做菜的人很尊敬而且能屈能伸,因為來自小康之家的人,總見過巧婦如何量入為出,一家人同進同退。有一位好友有機會就會上京菜館點一道取價不高的家常菜,據說是他公公很愛做給家人吃的,但公公已不在,現在已很難吃到那種老派京菜味道,她媽媽也會煮但老人家已沒能力入廚了,朋友來不及學到煮法,但不會忘記一代傳一代為家人做菜的心思和全家一起吃飯的溫馨。也許,我該悄悄地去學會做這個菜,然後在感恩節時,約齊關照過我的「別人老契」們一起吃,作為我對他們溫心的報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