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人多惹的禍。經濟學家常強調,每種經營都有最理想模式與大小(optimal scale),一旦大於最理想模式,就會出現各種問題,現在的地球亦如此。二十世紀之初,全球人口才十六億左右,截至2017年卻突破了七十五億大關。人滿為患,各式的空氣污染、水污染與光污染等極速惡化,且以輻射形式向外擴大。城市過度發展,大量林木被砍伐,進一步加劇污染、水土流失與溫室效應。
跟母親那一代相比,地球彷彿成了一輛失控列車,正朝着一個大熔爐急速駛去。你無法跳車全身而退,更不能坐以待斃。唯有盡快辨識出哪些是有用的保護裝置,盡你所能做足防護,以期將傷害減到最低。
Epigenetics Leads us Through
環境愈變愈差,人類總得適應。自1980年起,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成為科研領域的熱門項目,直到2008年終於證實人類細胞基因有能力隨着外在環境變遷而進化,與生俱來的基因原來並非如我們以為般一成不變!舉例你生活在霧霾嚴重的城市,身體不適應時會有各種敏感徵狀如鼻敏感、氣管敏感或者皮膚敏感。但十多年後,細胞基因會適應環境,抵禦霧霾的能力強了,敏感徵狀有可能得到紓緩甚至不藥而癒。
表觀遺傳學不啻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當代實證版本。當然,人也不一定會進化成功,細胞絕對可以因為無法適應過度污染的外在環境而提早衰老與死亡。表觀遺傳學的伸延研究自然集中在如何成就基因成功演化、繼而更好地適應日益變壞的外在環境,大部分具認受性的研究成果已被應用到營養學與個人護理層面。知識與科學,從來都能幫助我們擺脫坐以待斃的厄運。
How Bad is The Air?
空氣污染對人的威脅已經到達你無可忽視的地步。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的空氣污染正以每五年增加百分之八的速度惡化下去。想具體了解一個城市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最直接的方法是看每立方米城市面積當中有幾多PM2.5懸浮粒子與PM10顆粒。兩者計算單位都是µg/m3,分別在於體積及所造成的影響。PM2.5懸浮粒子直徑少於2.5微米,肉眼看不到,卻能經由呼吸直達肺部,誘發多種胸肺慢性病變、哮喘甚至癌症; PM10顆粒直徑約10微米,體積大自然不易吸入,對身體的影響多在於誘發敏感表徵。卻也因為體積大,更接近地面,以致較影響視野。概括而言,PM2.5危害較大,現在的監察數據也多以PM2.5為主。比較一下世界各大城市的PM2.5濃度平均值,你會有更清晰概念: 北京85µg/m3、同在河北但是工業重鎮的刑台128µg/m3、香港32µg/m3、倫敦15µg/m3、智利科海丘64µg/m3、印度阿拉哈巴德177µg/m3……WHO建議健康成年人生活在PM2.5濃度低於12µg/m3的城市最理想,高於35µg/m3已屬危險水平,大大增加患上各種敏感症狀羣甚至是癌症的風險。
Developed vs Developing
污染嚴重的城市中有已發展城市,也有發展中城市,各自有不同污染源。已發展城市如北京與香港,空氣污染主要來自繁忙交通、密集的摩天建築造成屏風效應和遠距離消費所帶來的不必要碳排放。而發展中城市如新霧都──印度阿拉哈巴德則因大量外資工廠投設,而變得伸手不見五指。無論原因為何,現代人的過度生產與消費的生活模式實在急須檢討與修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