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世界,半點不寂寞,這是我最近才有的領悟。
茹素兩年,頭一年獨居,三餐自理,有意識地選不同食材入饌,餐桌還算有色彩。第二年搬回家住,母親好意,願意為我煮素菜,事實她也煮得好。簡單如絲瓜豆醬炒西芹也做到美味不單調,雖然我到今天也沒弄懂只用兩種寡味蔬菜互炒到底是怎麼一種料理邏輯。菜味清淡卻不致於單調到只剩下鹽的咸,倒也比不少素食者幸運。只是餐桌從此跌進二色次元;絲瓜、大豆、豆腐乾或菠菜等天天出現,不同深淺的綠與黃天天登場。
Meat, or Not Meat?
這個悶局最近終被打破。在個性小店吃到由Impossible Burger 2.0植物肉(plant-based
Meat)製成的素漢堡,大為驚艷。我一邊吃一邊狐疑:這真不是牛肉?無論顏色、口感、味道甚至汁液都跟記憶中的免治牛肉如出一轍,似到得人驚。只有香氣不若最濃味的安格斯牛肉,而事實也並非每款真牛肉也會肉香四溢得霸道。素漢堡的香氣反而更剛剛好,不會盡蓋其他感官經驗。當然,配料和醬汁的襯托也功不可沒。有時略施小計就能更完美地哄騙味蕾;加了芥辣與豉油的牛油果似魚生,伴着醃酸瓜與黃芥末的植物肉也更像真牛肉了。
The Secret Key – Heme
我沒有要侍者再三走回廚房確認這是素食,純粹覺得清晰點餐後就得相信對方的營運和處理不會出錯,這是基本尊重。但狐疑在完餐後個多小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腸胃只有吃素的飽足,感覺食物被徐徐消化,而沒有從前吃肉時會出現的滯悶、彷彿需要很多能量才能完成消化與吸收大任似的。
素食世界裏的植物肉或仿肉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新奇事,是什麼令Impossible Burger 2.0如此不一樣?原來肉食之所以散發着獨特濃香,秘密在於它們含有血紅蛋白(Heme),而科學家發現大豆根部也有血紅蛋白!
由大豆根部萃取出來的血紅蛋白高濃度又密集地排列在一起,Impossible Burger 2.0就能散發出牛肉香。也令它不必像其他植物肉般加入大量濃烈的迷迭香、黑椒去提味。兩者本來也沒什麼不好,但作為配角不免喧賓奪主。基本上,你加入什麼調味去烹調也蓋不掉,它始終「依然故我」地散發出陣陣番茄意式牛肉丸味,這肯定是種限制。
How 2.0 is better than the original?
Impossible Burger 2.0沒有如斯霸道特質,烹調時變化就更多了。而比起自身的舊版本(即1.0),其質感明顯更貼近肉食,沒有如其他植物肉般加入小麥蛋白或澱粉來黏住植物纖維,自然不會顯得過分濕潤或軟身。反而聰明地用薯仔蛋白來代替,成品的質感才厚實而不黏,口感也更似肉。最令我驚奇的是它可以被煎成漢堡牛扒般半生熟;兩面金黃微焦,中心卻呈粉紅而有鮮嫩「肉質」流出!
More than Burger
矽谷是各家植物肉的搖籃,而美國人最常吃的則是漢堡牛肉。植物肉的研發當然以模仿漢堡牛肉為首要任務。Impossible Burger 2.0理所當然能被烹調成像真度極高的素漢堡,然其恰到好處的預先調味與改良質感卻也成就更多可能性,即使煮成辛辣刺激的泰、韓菜或具有家常風味的中菜也不突兀。
我們希望能在2035年消除動物在食物鏈中作為糧食的情況。
Impossible Foods創辦人
For meat-lovers
品牌的市場推廣大員笑稱Impossible Burger的面世,不是旨在滿足素食者,而是要打動食肉獸;讓他們感受到植物飲食也不一定要犧牲口腹之慾。提供多元選擇、減少因過度生產肉食所帶來的碳排放並讓更多人體驗到素食的健康好處才是食物科技公司研發植物肉的本意。她坦言亦有茹素半生的人試過Impossible Burger 2.0覺得實在太似牛肉了,反而食難嚥下。「試過不喜歡也沒關係,至少科技進步能給世界多一個alternative,肯定是好事。」
Better nutrients, Less pollution
Impossible Burger 2.0的改良,除了令烹調效果更好,養分方面也完善了,同時減少資源耗廢。剛提過它利用薯仔蛋白代替小麥蛋白,造福了麩質不耐的一羣(這愈來愈多的人口真不容忽視)。飽和脂肪含量比舊版本少40%,鈉也少了30%,就更貼近我們今時今日對健康食物的嚴謹定義了。
它的生物鐵質與蛋白質含量跟真正的免治牛肉無異,卻不含激素(無論是來自動物本身或因催促生長而人工加入的)與畜牧業常用的抗生素。當然也比肉食生產用少近九成的水、超過九成的土地資源,碳排放量亦只是肉食生產的一成左右。無論對人體或是整體生態來說,的確是更可持續的選擇。我期待在不久將來,不但可以在風格迥異的餐廳吃到Impossible Burger 2.0,也可以買回家試煮祖母秘傳的牛肉菜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