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資訊科技發展,機票住宿可以愈來愈便宜,外遊資料也接近一搜即有,旅行的成本比以前低得多。同時IG等社交媒體盛行,成千上萬的圖片每分每秒為世界各地的景點和城市宣傳。談到旅行,大多宣揚如何的美好;可是,累積了一定程度的旅行經驗,可能會有另一番體會。筆者與幾位旅行經驗較為豐富的朋友談過,歸納出一些感受。
要講旅行令人頭痛的地方,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被扒手盜竊、突如其來的壞天氣、遇上「劏遊客」的當地商人、水土不服而影響行程、酒店實況差強人意,諸如此類等等等等……但我想說的不是這些。有個說法,指「旅行」和「旅遊」態度上有所不同,我的詮釋是,後者集中食玩買,去一些TOURISTY的地方;前者會尋覓一些較LOCAL的地方,抱一個開放的心態去感受當地文化,多於消費對方為旅客設計的體驗。人家給你看,和你自己去探索,心態上有所不同。這樣說你就明:外國遊客來香港,大多都會去天壇大佛、上環文武廟等;但你想一下自己有多久沒去過天壇大佛?我怕你經過荷李活道也不會入文武廟打個圈。吃的話,遊客可能會去鏞記,或者去深井;但如果識去,可以去元朗天鴻和西環波記。當中不涉及哪間比較好吃或者哪間最值得去。只是,在後兩者,相信比較接香港的地氣。或者這樣說,你要付錢去讓那個地方遷就你,還是你去遷就那個地方;你肯付出肯去遷就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會給你不一樣的回報。旅行(生命)本就是一場冒險,你愈ADVENTUROUS,愈能嘗到不一樣的味道,看到更在地的面貌,甚至說是更真實的體驗。
我想說的旅行副作用,大多出現在這些比較ADVENTUROUS的旅行者身上(還有精神上)。而這些人去的每一趟旅程,通常都比常人去得久。時間愈久,感受愈深,也愈複雜。
首先的副作用是,你或許會發現到,所謂的接地氣,是有個極限,有一條旅行者或外來人無法越過的界線。比方說,你在外地結識到朋友(很多時是在HOSTEL哈),無論當時關係如何,多投契多浪漫,事實是,旅程完了夢就醒。旅行中建立的關係太難維繫,或者說,是蜻蜓點水的關係。雖然今時今日通訊極方便,但畢竟所在環境不一樣,很難一直的緊密維繫下去。當然,蜻蜓點水也有蜻蜓點水的浪漫和難忘——正所謂:半支煙勝過殘破的天國……
再者,旅行者實在難以融入社區,外來人的面孔就不用說;文字和語言的隔膜,更是一時之間無法逾越。或者說,旅行者很難嘗到那「當地日常生活」。所謂日常,難免包括工作,旅行者大多在玩樂,很難稱得上是BALANCED的日常生活。舉個例,瑞士想必很悠閒寫意,給人感覺普遍人口以至整個地方都很SOPHISTICATED。人家下午3點下班然後去SEEBAD ENGE(蘇黎世湖邊的一個游泳池,在湖裏游水)游水喝咖啡曬太陽直到薄暮;而你則以旅行者的身份去,兩者有性質上和心態上的分別。所以說,瑞士宜居但未必很受旅行者歡迎(況且沒有瑞士人的收入很難在瑞士生存)。要你一個月內每天都去不同景點遊玩,也略嫌太UNBALANCED;故此一般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留太久,轉眼間,就要往下一個目的地出發。
然後,無論旅程有多長,終究還是要回家。
在過程中看過人貌風景,嘗過鄉土人情,鞋踏破路濕透,差點就在人間煙火中看透紅塵萬丈,更似乎窺見到天地瞥見了眾生。那麼的INSPIRED那麼的SPIRITUAL,好像喝了死藤水似的(或者真的喝過了),是否等於道行修為高了一點?長了一點智慧?多了一分悟性?但願如此,可惜有時事與願違。初初回到家的一刻,確實解慰了一絲的鄉愁(OR WHATEVER THAT IS),重拾一些熟悉的感覺。然後看看身邊的家人朋友:性格無變,但生活漸漸的變了;例如MEG轉了工加了薪、KAREN嫁了人、HAROLD買了大屋。你呢?啊,去了邊度邊度返來,名都唔識讀的地方。可能多了幾個很動聽的故事,未必娛己,至少娛了賓。至於自己,生活沒怎樣變,工作上沒有長久的PROSPECT(或者說白點只有散工),沒有穩定的生活,那段段SPIRITUAL經歷,並沒有令實際生活變好。甚至有些覺得,面對家裏的煩惱和問題,外出是逃避;外出完了,就夠鐘回家,問題乖乖的在家等你不見不散。
到時到候,身邊的朋友就會問你:「你在香港嗎?最近去了什麼EXOTIC的地方?我還以為你不在香港。」(EXOTIC算是關鍵詞,在他們眼中你就是一個EXOTIC的人)而事實是好幾個月都在香港;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太不稱職了,還未離開?彷彿旅行就是你的工作你的職業。好啊然後你又再走了。下次回來又叙舊,HAROLD換車了,KAREN都生了孩子。你呢?多了一點經歷吧,然後呢?
ON THE ROAD FOREVER
聖城麥加的KA'BAH,只有穆斯林人才能來
這個時候,又發現另一個副作用。沒錯,見得愈多,世界愈大,自己愈無知,根本就去不完。可是,另一方面又發覺——旅行竟出現了PATTERN,每個地方都好像有了相似相通的平行之處。舉個例,每個地方都有宗教場所吧?初初只知CHURCH,後來發現有CHAPEL、BASILICA、TEMPLE、MOSQUE、SYNAGOGUE、SHRINE、PAGODA、CATHEDRAL、MONASTERY、SANCTUARY,都還未完,還有很多有待探索。神明不同道,但虔誠同理。不過,如上述所說,外來者就是外來者,有很多地方還是去不到,例如伊斯蘭教最神聖的麥加城內的KA’BAH,只限穆斯林人。倘若歷史是縱軸的SAME SHXT DIFFERENT TIMES,旅行可能是橫軸的SAME CORE DIFFERENT SHELLS。吃喝玩樂生老病死還有排外歧視加WHITE SUPREMACY,怕是放諸四海皆準。
講遠一點,身處香港,而又嚮往自由的人,都是異鄉人,都不在家鄉,看過應亮的《自由行》(2018)就會明。而且,當你想到,他朝還是萬般帶不走;所以旅行這回事,某程度大概還值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