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忽悠想去紋身,但總是未找到非常個人、意義重大的隻字片語、私密圖騰,或者想紀念的內容,願意針墨入魂,一生永誌於皮膚上。直到在電視見到侵侵幕僚報仇式下令取消MADE IN HONG KONG標籤,除了姿態性地宣告一國兩制玩完,不誠實混淆市場,更抹殺香港人長年以來的努力。豈只是原產地紛爭?
01在電視見到侵侵幕僚報仇式下令取消MADE IN HONG KONG標籤,我立刻想去紋個「香港製造」。(CREDIT : TAKEY TATTOO)
那刻,我有衝動去紋個MADE IN HONG KONG的刺青,因為「香港不能製造」意義重於實質經濟影響,我就是「香港製造」。
香港,這1106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在地圖上細到差點用放大鏡都看不見,若非靠MADE IN HONG KONG這個逾百年的金漆招牌、品質標籤,外國人識你是香港定臭港?
「香港製造」四個字濃縮了香港人的汗水,也代表港人的靈活、創意與拚搏精神。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香港原有的手工業主要是內需自給自足,五十年代工業化加速,同時受惠於對華禁運、國共內戰後南下資金以及香港本身的自由貿易政策,香港製造業在1950及六十年代急速發展,新興的罐頭食品、紡織、金屬加工、塑膠、手工藝等,開始在世界各地百花齊放。包括因制水而闖出名堂的紅A、由浴缸浮出國際的小黃鴨、創立於光緒年間古為今用的保濟丸、在紐約潮人個個都有的朱義盛首飾、山寨廠出產的假髮、畫匠一筆一勾刻劃的瓷上港彩,香港製造是「價廉物美」、「高質可靠」的代名詞。
七十年代結構性的經濟轉型,香港無疑由製造業轉型至以金融、服務業為核心產業,令這個曾經是全球輕工業生產中心,角色改變。八十年代製造業佔香港GDP比重維持在20%,金融和服務業的比重提升至佔GDP近七成。從千禧年代的降臨,彷彿感覺到香港品牌的黃金年代經已過去,如今真正在香港輸出美國的出口值只佔1.2%,似乎不值一提,但殘留意義重大。MADE IN HONG KONG代表港人刻苦拚搏、搶盡先機、靈活多變,享譽國際的MADE IN HONG KONG 已升呢擁有高價值「商譽(GOODWILL)」的名牌。
小時候媽媽在出入口公司打工,不時拿回家的是世界各地的郵票,還有出口海外的「香港製造」樣辧,花花碌碌的串珠荷包、廉價的塑膠公仔、刺繡手帕、迷李茶壺工藝品、橙白間條的西瓜波,年少的我覺得這些「玩具」有一種變化萬千的草根生命力。
每次出差歐美,我都會鑽進古董店或跳蚤市場,重尋「香港製造」的蹤影,哪怕是香港出品的盒形電話簿、塑膠的撥號電話、塑膠花,只要印上MADE IN HONG KONG就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軀使我盡力把它們帶回「出生地」。
近年,當大家買衫都喜歡「韓仔」時,我卻反而更珍惜香港製造。有一間我幫襯了很多年的小店老闆,緊張兮兮的來電,着我快去掃她剛進貨的一批香港出品。「嗱,你買開這個香港牌子捱不下去要結業了,這批是最後出品,你唔係唔搶遺物來珍藏吧?」她的語氣,半帶調侃,半帶感嘆。會不會「香港製造」再過一些年日在本土也不存在呢?
「香港製造」消失於海外,以後香港人恐怕也再難以獨特地位參加奧運、世衛、WTO等,這個金漆招牌也許會褪色,猶如一間間消失的老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