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洗澡可以嗎?
從古羅馬時期人們對洗澡的沉溺、14至19世紀西方人對洗澡的厭惡,再到今時今日,洗澡已是現代人們的基本日常習慣;今天的人沒有被「要鍾愛或害怕洗澡」的意識形態洗腦,主流的想法大多都是來自衛生和生物學上的解釋。人體皮膚表面密佈著二三百萬個汗腺,還有皮脂腺,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含有脂肪、脂肪酸、膽固醇、蛋白質滲出液及腺細胞碎屑等)。以上物質在皮膚停留一段時間後會散發難聞的體味;如果長時間不洗澡,這樣的物質會越積越多(人體在一個晝夜就能分泌約20克皮脂),除了有礙衛生,也很易誘發各種皮膚病,如濕疹、乾癬或其他皮膚炎。香港出名濕氣重,一天洗一次澡應是最恰當的;然而到了較乾燥的冬天,我們還需要天天洗澡嗎?
上年冬季時香港某討論區就有人開POST問「究竟有冇人堅持到冬天每日沖涼?」當日天文台說最低氣温只有攝氏8度,樓主表示:「三四日沖一次呢啲基本嘢」。其實洗澡的次數,能以年紀、體質、氣候和生活環境而決定。根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的資料,(正常的膚質下)6至11歲的小朋友可一星期洗兩至三次;到了青春期,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可一天洗一次。當長大後,皮脂腺分泌又會慢慢減少,又可以洗少點。而且哥倫比亞大學傳染病專家ELAINE LARSON又曾提出,如果太頻繁洗澡反而會帶走皮膚上的健康油脂及益菌,導致皮膚乾燥和敏感,更減低皮膚的免疫力。
換言之,究竟該多久洗一次澡根本沒有標準答案,只能取於個人喜好和膚質屬性;最直接的選擇方法,就是以皮膚的痕癢度、舒適度和味道作準。I.E. 昨天太冷(懶)了,沒有出油也沒有味,不洗澡也行;今早跑完步出了汗,沖了一次,晚上回家感覺很髒再洗了一次。
淋浴可養顏,浸浴更有助「洗腦」?
洗澡有分淋浴和浸浴,兩者也能清潔皮膚污垢、保持毛孔和汗腺的通暢。從中醫的角度看,淋浴花灑噴出的水流對身體有按摩作用,全面地刺激全身的穴位,有助改善淋巴健康且有養顏美容的功效。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20年發表了一項長達20年的流行病學研究成果:每天有浸浴習慣的人罹患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與每週只浸浴兩次以下的人相比,病發機會低近三成。除了跟淋浴一樣有潔膚和按摩的作用,東京都市大學教授兼醫生早坂信哉博士更提出浸浴有三個主要醫學療效:温熱、浮力和靜水壓。
「温熱」是指通過熱水提高體温,從而令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人體大概由37萬億個細胞構成,而這些細胞所需的氧氣和營養成分全靠血液輸送,而廢棄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物也靠血液運走;也就是為什麼血液循環好,疲勞感也會一掃而空。另外,當體温上升到適宜的温度後,神經的過敏性會被抑制,關節疼痛等症狀也能得到舒緩,亦可提高睡眠質素。
浮力即單純字面意思:有讓身體浮起來的作用。温水浸過膊後,體重會降到本身的十分之一;例如50KG的人,浸浴時只需要支撐5KG的身體重量,如此肌肉便能休息和放鬆。而「靜水壓」就是說通過水壓擠壓身體而產生的效果,例如下身被施加水壓後,靜脈中的淤血會流回心臟,可消除水腫。
最後,兩種入浴方式其實也有「洗腦」的作用。都市人每天接收的訊息和垃圾也很多,不知不覺間會被不同的念頭洗腦,無意識的。而好好洗澡,配合温和有效的沐浴護膚品,有助「洗走腦部雜念」和根深蒂固的執念。而且,德國雜誌《EMOTION》幾年前更分享過一個洗澡心理研究:從容地淋浴或浸浴都可以讓減少孤獨感。心理學家們推測,洗澡是一種令身體温暖起來的自我療法,有助讓人們從「社會冷漠」中恢復過來;沐浴帶來的暖流是「陪伴的替代品」,能彌補社交生活裡缺乏的温暖,亦可暫時緩解情緒困擾。孤單時,不妨一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