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Judith Thurman在《紐約客》2005年的一篇文章總結,「川久保玲和Coco Chanel,兩位都是以平等為前提,認為每個女人都應該從自己的衣著得到舒適和自信。不同的地方是,香奈兒女士,改變了女人原本的穿著方式,讓女人從華麗不凡走上極簡,而川久保玲則扭轉女人對服飾的看法。」二人除了透過服裝改變世界,還有不少共通點。
標誌性的個人造型
川久保玲多年來都以bob頭示人,黑色是她的代表顏色,而且她多數著biker jacket,由八十年化開始,時裝騷謝幕她不時被拍到穿皮褸;而在巴黎街頭她被街拍攝影師野生捕獲時亦是穿著黑色或紅色biker。Coco Chanel則煙不離手,無論拍照或幫模特兒fitting,她都喜歡手持香煙,well,法國人嘛!珍珠頸鏈亦是她的標誌,無論正裝或休閒裝她都要戴上。Chanel的短髮同樣是她的標誌,她曾說,“A woman who cuts her hair is about to change her life.” 。
指控與納粹黨扯上關係
1995年,猶太人戰爭委員會(The World Jewish Congress)因Comme des Garçons秋冬男裝騷而對其作出譴責,原因模特兒穿著的條紋睡衣與當年納粹集中營中猶太人的囚服十分相似,而1995年恰好是納粹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五十周年。隨後玲姐立即把該系列男裝撤出市場,她的丈夫/公司總裁Adrian Joffe曾於訪問透露,「她當時很傷心,她的設計絲毫沒有對大屠殺的暗示,她的設計主題是《睡眠》。」
丘吉爾與他的兒子和Chanel
美國記者Hal Vaughan在其《Sleeping With the Enemy:Coco Chanel’s Secret War》一書中,認為香奈兒是一名強烈的反猶太主義者,其身份為納粹德國反間諜機構Abwehr的特工,其特工編號為F-7124,特工代號為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在二戰期間曾在柏林和馬德里為納粹德國執行過任務;由於她戰前就認識好友前任英國首相邱吉爾,戰後Chanel得以逃脫逮捕和審判。品牌隨即發布聲明,在聲明中沒有明確否認香奈兒是納粹特工的說法,不過暗示這本書不夠縝密,指如果是Chanel反猶太主義者,那麼她不會有眾多猶太人密友或者事業夥伴,例如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攝影師Irving Penn和著名法國作家Joseph Kessel等等。
因創新而被批評
1981年,川久保玲在巴黎發表首個系列“Bag lady/post-Hiroshima”,令她聲名大噪。看慣了優雅高級成衣的法國人,被那些破洞的毛衣、不對稱結構的夾克、褪色的裙裝嚇得瞠目結舌。刻薄的法國時裝人當時更用「廣島原爆裝」和「精神病服裝」形容川久保玲的設計。當時玲姐這樣回應:「與其遭到漠視,我更樂見貶斥或是責難。我喜歡得到反應,即使是批判、失焦的攻擊。總之,有批評才有刺激。」
Coco Chanel解放了傳統服裝對女性身體的束縛,改變了女人原本的穿著方式,讓女人從華麗走上極簡,她使用單面平紋布、寶石仿製品,對抗二十世紀初期極致奢華的高級訂製服,卻遭到另一設計大師Paul Poiret毒舌批評為「窮酸的奢侈品」。Chanel曾說:「我選擇這項職業(時裝設計師),扮演革命性角色,並非想要打造自己喜歡的事物。我的最大願望是趕走時尚中那些我看不順眼的事物。」另外,避走瑞士的Chanel於1953年她回到巴黎重操舊業,她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當時的耀眼新星Christian Dior已經透過“New Look”成功俘虜歐美時裝界。巴黎媒體對Chanel戰後復出的首個系列反應冷淡的,甚至是刻薄的。
女性主義者
川久保玲曾經表示,她只為不受丈夫束縛的女人造衣服,「女人應該藉由自己的思想去吸引男人, 而不是賣弄自己的身材, 為了取悅男人而裝扮得性感, 再從男人的慾望中尋求自我的幸福。」至於Chanel,她童年坎坷,一直憑藉她非凡的創造加和遠見白手興家,在時尚界贏得重要地位。當女人還在穿著corset和裙裝的年代,Chanel已設計出線條流暢、不受約束的外形,並在boyfriend wardrobe中拿衣服配搭,可說是男裝女穿的始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