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筆者收到一個陌生電郵,來自一位本地女裝設計師,她說這段時間會在香港,希望可以約我見面,喝杯咖啡,並向我介紹自己的最新系列。
我一向欣賞做事積極和充滿passion的人,所以立即回覆她的電郵。
約兩星期後的一個下午,我與她在IFC的Angelina會面。其實我有點緊張,說實話,這有點像blind dating。
眼前的Kay Li,樣子斯文,纖瘦的她看起來帶點柔弱,說話時才發覺她的眼神和語氣都很堅定。
追趕兒時夢
這位香港設計師因為丈夫工作的原故而駐紮於杜拜,定期會往返香港,為個人系列進行採購。這位七十後設計師,原來是半途出家,讀書時主修電腦,在科技界工作十年,為何突然會轉做時裝設計師呢?「其實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時裝設計師,但不想父母擔心,所以讀書時選擇較實際的科目,希望將來有較好的出路。工作了十年時間,生活穩定,所以想重拾兒時夢想,做自己一直喜歡做的事。我報讀了ESMOD(位於巴黎的高級時裝藝術學院),學習時尚設計和紙樣製作,2012年便成創立同名品牌Kay Li。另外,畢業後我在一個慈善手袋品牌工作了一年,負責整體運作。賣出手袋的利潤都是用來購買遭受戰爭蹂躪的地方的救援物資。我很認同這個品牌背後的核心價值,這亦提醒了我做自家品牌時應履行的社會責任。」設計師如是說。Kay相信,個人的業務經驗和決心促使品牌的成立。過去幾年她一直屢敗屢戰,從錯誤中學習,一步一步去發掘和了解時裝界的運作。
共建創意社區
個人認為,港人的本土意識日益增加,但仍然不及哥本哈根或斯德哥爾摩,當地大多數人支持本地品牌。Kay有何看法?生活於杜拜的她,人們對外國品牌的開放程度又如何?「香港人可以輕易地接觸到國際時尚品牌,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亦唾手可得。但香港的商店空間十分有限,樓價又一直高企,以致本地獨立品牌經營十分困難,在公眾的可見範圍之外。我們需要政府或私人組織更多支持,像PMQ或K11 art mall這樣的項目,為本地創意力量建立出一個社區。在杜拜,當地人對國際和本地設計師的接受能力高,日常服裝他們傾向選擇國際設計師,傳統服飾如Abaya或Jalabiya則會挑選當地設計師。」
先網上,後實體
Kay Li的設計走簡約時尚風格,結合男女之間的剛柔並濟,以質感的布料打造出耐看的日常著裝。設計師剛剛參加了哥本哈根時裝周,展示出2017秋季系列,系列中不乏各款線條幹練的大衣,設計師以不同細節突顯女性身體線條;巧妙的剪裁令裙裝變得與別不同。Kay目前只經營網上商店,建立一個網址就可以接觸到全世界,似乎不用太多的成本,看似容易卻又困難重重。「今時今日,每個人都可以開一間網上商店,最大的挑戰是在眾多線上業務中脫穎而出。服裝不像首飾,首飾很多時只有one size,大部分客戶都想把衣服試上身,或者觸摸布料。
所以我現正努力地尋找一些實體店出售系列,亦希望將來有朝一日可以在香港開設屬於自己的旗艦店。畢竟,生於斯長於斯,這是我最喜愛城市,亦是成就今天的我的一個地方。」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