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蔡瀾袋」成了蔡瀾本人的標誌,大概是因為去到哪裡他都會帶在身邊。不要小看這個「買餸袋」的威力,雖然放在蔡瀾身上這款顏色太過鮮艷,美感欠奉。不過,原來設計師們都曾將這種買餸袋一一搬上天橋:無論是帶起整個概念的始祖-- Maison Margiela、知性簡約品牌 Céline,至今日紅到街知巷聞的 Demna Gvasalia 都曾將日常生活中的購物袋這個概念重新演繹,究竟為何這可成功化身成人人都想要的 it-bag?
Maison Martin Margiela S/S 1998
若要追溯「蔡瀾袋」的起源,那必定是 1998 年時 Martin Margiela 發布的春夏系列,當時設計師以棉質布料打造出像平日到超市購物的「背心膠袋」造型之袋款,棄用傳統模特兒放上身的示範方式,反而將其掛於衣架上,這種表達手法亦有不少後人參考。
轉到 John Galliano 筆下的 Maison Margiela,品牌亦多次將前人的設計重新演繹。
Jil Sander by Raf Simons Fall 2012
除了神枱級的品牌,傳奇人物 Raf Simons 就任 Jil Sander 品牌創意總監時亦曾一度以相似概念推出袋款,是以平日我們到美國快餐店買外賣時的紙袋作藍本設計而成,品牌除了推出如紙質的「外賣袋」,更以皮革打造一樣的款式,是富趣味的設計。
紙質的外賣袋設計,後話是近年 COMME Des GARCONS 推出的購物袋,以 PVC 作外層包裹着內層的紙製 shopping tote,富層次感。
Issey Miyake 的背心「買餸袋」以其標誌壓褶為設計細節,富品牌特色。
Céline S/S 18 RTW ; Maison Margiela S/S 18 RTW
Loewe S/S 18 RTW
最近在 S/S 18 的天橋上有不少設計師都再次以買餸袋概念為題,打造出各有特色的「蔡瀾袋」。有的是皮革版本的「蔡瀾袋」,有的則取其概念造出背心膠袋的造型。
其實,「蔡瀾袋」的設計概念深受設計師和顧客歡迎,背後的原因筆者猜想有幾個:其一,「買餸袋」的容量適中且就重量而言--重極也有限度,對比起平日一樣大小的手袋,起碼身體不用背上沉重的負擔。 其二,雖然造型大多簡潔,若配以吸引的色調和質感,可以隨意 dress-up 或 dres-down ,幻想晚上提着 metallic 色調的「買餸袋」去派對也不失優雅,平日配搭牛仔褲亦相當得宜。最後,道理上這種簡單的設計,不同品牌有不同價位的選擇,對一些小資客戶來說,「買餸袋」是入門的好選擇,又怎會沒有市場呢?
Source:《 Highsnobiety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