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品牌,其實最叻不是做衣服,反而是反映文化和玩Gimmick為主打。這些美國設計師的特徵,筆者都是從Alexander Wang的身上分析出來的。

Alexander Wang Spring/ Summer 2008
Alexander Wang是一位典型的當代設計師,23歲便在紐約時裝周發布了他的成名作——Spring 2008,氣勢逼人地奪下2008 CFDA/Vogue Fashion Fund(時裝基金)……2009的秋冬系列還選址在傳奇的Roseland Ballroom ……播着Guns N’ Roses的Welcome to the Jungle。
自此,誇張的表演場地和很hip的背景音樂便成為了Alexander Wang的時裝騷特色。

Alexander Wang SS 2014 Campaign, Modeling by Anna Ewers and photography by Steven Klein, photo courtesy of the brand.
此廣告是理大其一講師的教材。講述當中街頭化的校服設計,着實描繪了反叛女生的神態。
雙腳的姿勢配合了開着的水龍頭,是一種透過視覺符號營造的性暗示,與自慰、性高潮等等的信息相關。
除此之外,Alexander Wang的廣告硬照向來是具爭議性的。若然閣下只看他的設計,或許認為他的才華並不怎樣。不過,筆者認為他的廣告硬照往往能深化了每個系列的message。此舉能告訴世人,他賣的是一種文化,多於設計。顧客買下他的出品,是一份身份認同,多過恰如購入藝術品般的那份欣賞。

Balenciaga FW 2015 by Alexander Wang, photo courtesy of W Magazine.
直至2012年至2014年,同是Alexander Wang最炙手可熱的兩年。他由2012年11月開始入主Balenciaga,2014年與H&M推出聯乘系列;人氣不單止一時無兩,更是向世界說明了他能夠在hi-end、Street、Mass等等的時裝階層中遊走……
但是,王大仁的「革命」算是成功了嗎?

Alexander Wang x H&M. photo courtesy of the brand and the designer.
Alexander Wang在Balenciaga的任期在2015年正式終結。H&M的聯乘系列的負評亦不絕於耳。成功與否,筆者不予置評。這兩個滲透力如此高的項目,接觸人羣是那麼的多,有正評時,負評絕對是不會缺席的。反而叫筆者最感興趣的,倒是時裝界何解對Alexander Wang的離去不感惋惜?
早前盡顯疲態的Riccardo Tisci離去Givenchy,時裝人在面書上狂派”SAD”(reaction);與拍擋撐起華倫天奴的Maria Grazia Chiuri離開老家,都是一律叫人不捨的。
到底何解Alexander Wang離去Balenciaga,大眾反應竟是如此安靜呢?
當時Alexander Wang接手的Balenciaga,除了Nicolas Ghesquiere一手創下的City Bag和未來主義服飾,還承繼Cristóbal Balenciaga最根本的建築美學。
創作,的確是愈晚愈難的。到底Alexander Wang如何承襲Cristóbal Balenciaga的宗旨,又要留得住Nicolas Ghesquiere班客仔?

SS2013 by Nicolas Ghesquiere; Resort 2014 by Alexander Wang; Archive by Cristóbal Balenciaga)
在Alexander Wang入主Balenciaga的首季(即FW13),只是非常subtle地運用品牌多年來的archive,姑且不值一提。反而在Resort 2014的系列中,以比較高調的手法重塑 Cristóbal Balenciaga的建築美學,把誇張的Puff Sleeves轉移在肩部位置,終連繫了Cristóbal Balenciaga以往的作品。
不過,論私心還是喜歡Nicolas Ghesquiere時期的設計,例如是SS2013,他利用雙面布玩虛實、Style line強調那種建築的力量,能夠兼顧「古」的元素,但同時融入了「今」的演繹方式……
若然他離任的其一原因是銷量欠佳(太難駕馭),我認為Alexander Wang那套設計更難穿吧?
不過,一套半套打造品牌形象,是設計師常用的伎倆。建立形象後,還得由配飾賺點外快。不知City Bag過後,Alexander Wang接棒的表現如何?
Le Dix(上圖)是Alexander Wang上任時力推的手袋設計。筆者是需要特地search才知道這個設計的存在。有幾”it”?你與我都心知肚明吧。
所謂成功的袋款設計,起碼要像City Bag般,就算Denma Gvasalia上任後,品牌依然會逐季推出。Alexander Wang設計作不好,又沒有Cash Cow的伎倆,如何自保?三年任期,着實是和平分手罷了。

Alexander Wang FW 14; Balenciaga FW 14
與其說他無力勝任,筆者則認為,他的罪名並不是「未夠好」的銷量數字。反而,危機源自Alexander Wang的同名品牌,與Balenciaga的界線相當模糊。(Denma Gvasalia?其實在Balenciaga與Vetements的創作分別是清晰的,一個是很街頭的Balenciaga ,一個是很街頭的MMM。同時街頭,但至少分得清。)
例如(上圖)是出自Alexander Wang FW 2014與Balenciaga FW 2014的系列,兩套服飾,proportion、style、design details……不單止相似(出自同一對手,都是人之常情),而是抹掉了Balenciaga的品牌特色……沒有獨特feature,容易叫人過目即忘。
這種變化對一所corporate 來說,是個凶兆。說到底,corporate與設計品牌是如斯不同,設計品牌能夠「我鍾意啊,吹呀?」但corporate不是,他們要依靠branding與logo賺錢的。
既然設計不太受歡迎,cash cow又欠奉,離去只是遲早之事。或許,時裝人早已深知Alexander Wang的情況不妙,即使突然離去又如何?
他們或許在預告中,得知王大仁這個下場了。畢竟一套早已劇透的電影,又如何能叫人入場觀賞時,對見慣口面的情節,再感到驚訝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