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SY: GENIUS OR VANDAL」於莫斯科、聖彼得堡及馬德里展出後來到亞洲首站香港展出,由2019年12月20日開展,2020年3月1日完結,這次展覽最大的爭議是沒獲BANKSY授權,美其名要希望「保持他的匿名與獨立身份」,事實上把BANKSY 放入展覽,是希望能為大家帶來雅俗共賞的機會,還是將街頭藝術商業化獲利?究竟真心熱愛BANKSY藝術的鐵粉們又應否購票參觀?
BANKSY最為人知曉的大概是《女孩與氣球》(GIRL WITH BALLOON),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街頭藝術界有巨大影響力,而他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他的作品有著的抗命意識,是對制度的挑戰、抗議,對法律的不服從,加上他神秘的身份為他添上耐人尋味的吸引力。
雖然藝術展覽素來是展示藝術家才華,讓觀觀受到啟發的地方,但對於擅自將一個本來活於街頭的藝術轉移至高級的室內展場,會否本末倒置?我會把展覽比喻為「將一種珍貴而罕有的野生動物圈養的優質動物園」。
#BANKSY 效應的好壞
「BANKSY效應」(BANKSY EFFECT)此詞是於2006年發明,意指街頭藝術商品化的矛盾過程。就如早前在展場的《女孩與氣球》在眾目睽睽下被碎紙、以及近日被盜而又再重現於拍賣會的《THE DRINKER》,不少藝評人也提出過質疑,指作品的不完整、反抗意味與傳奇故事反而推高了BANKSY作品在藝術商圈的價值,更鞏固了他的形象。BANKSY 一方面反抗藝術圈,然而此舉同時卻使他聲名大噪:愈是「反抗」,身價愈高,愈是「未獲授權」,愈是吸引人看。
話說回來,那對於「將一種珍貴而罕有的野生動物圈養的優質動物園」我們應否購票支持?那就可能取決於你的觀點。優質的動物園能用上最好的配套好好照料動物,讓不少人有機會欣賞、了解牠們的存在,但野生動物脫離了野外環境又能否表現牠最原始的個性和特色?動物會否單方面成了商家的謀利工具?就個人而言,筆者一向是不會去動物園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