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總是貪新忘舊。時裝我們從小聽到大的金科玉律,就像今日的社交網絡語言,人人琅琅上口,個個懂得加#,活在影像主導的世代,就是沒有靜下來思考一下,若然時裝人都是貪新忘舊的負心人,為何時裝潮流周而復始,有些風格及年代的打扮,總是不斷回帶?
作為跟時裝掹車邊的從業員,通常都有一根深蒂固的想法:時裝=不斷求新求變。但愈來愈有「這是一個悖論」的感覺。不斷追求新的東西,可能確實是時裝界的核心,但這種「新」往往是通過一種特定的文化懷舊而重新呈現出來的東西。雖然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和電影──也會對他們自己的過去懷舊(不斷的重拍及致敬),但時裝似乎以比任何其他設計或藝術形式更快的速度蠶食自己。
記得自己還是十多歲買新衣服回家時,媽媽的反應通常是:「又買衫!」接着一定是「我後生時已經買過差不多的類似款式」。作為反叛少女當然聽着很不是味兒,但當我到了阿媽的年紀,目睹身邊少女們著住當年我都穿過的Grunge爛身爛勢裙、穿窿tee及Doc Martens之後,不期然會有阿媽當年的感嘆。
1. Dior Atelier
「工坊是意象符號的解讀者」,Christian Dior先生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Dior工坊有60多位裁縫師們細心解讀設計師的期望,了解其想法和要求,其中兩個工坊的高級訂製時裝工藝尤為突出:套裝工坊負責外套、長褲和大衣的線條和結構;而裙裝工坊則負責設計輕盈柔和的作品。
2. Maison Lesage, Chanel
成立於1858年,歷經手工製造業最鼎盛的二十年代,後來由Albert和Marie-Louise Lesage買下這家工坊,從此與高級訂製刺繡工藝劃上等號。走過一個多世紀, Lesage內累積了近6萬多個繡卡和繡片樣本,合作品牌包括Chanel、Lanvin、Elsa Schiaparelli、Yves Saint Laurent、Christian Lacroix、Balenciaga等等。2002年給Chanel購入,百多年刺繡工藝得以承傳。
3. Montebello Vicentino, Bottega Veneta
於2013年9月啟用,僱用300名工匠,工坊內還建有Scuola della Pelletteria Bottega Veneta學院,以培養新一代工匠,年輕學徒可以師從大師技藝和手工工藝,學習品牌的技能和理論知識,確保文化遺產和專業工藝得以傳承。
4. Atelier Hermès
Hermès今年 4 月在法國東部 Franche-Comté大區城鎮 Allenjoie 開設第 16 家皮具工藝坊Manufacture de l’Allan。品牌很多時都會選址於本身曾經是手工製造業的城巿或地區,這些地區都曾經歷過手工製造業的低潮,不少子女面對父母失業的光景。這樣做既能配合品牌的工匠需求,亦配合當地工匠輸出,是一種貼合雙方需求的發展模式,服膺社會責任同時能保護瀕危工藝。
Nostalgia源於希臘語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苦)。牛津英語詞典定義為「對過去的一種多愁善感的渴望或渴望的情感」。事實是我們無法真正返回過去,渴望「回家」但無法真正回去,便產生渴望,這正是懷舊的吸引力。
這樣說不是否定懷舊,若果回望過去是為了思考我們身處一個怎樣的當下,其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今時裝品牌這麼多,生產速度這麼快,能夠捲土重來的東西,說明有一定存在價值:我們的過去是重要的靈感,我們的未來其實也建基於此。
時裝界的懷舊除了向過去取經之外,致力保存及傳承昔日的工藝也是一大方向,Chanel、Dior、Hermès、LV、Bottega Veneta等傳奇時裝及皮革品牌,均不遺餘力保存舊有的工藝坊,培育新一代工匠,固然是因為不悉心保育,往昔手作工藝就有可能隨着上一代工匠離開而失傳,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手工藝傳統,正是品牌的遺產,本身就是歷史。
為什麼我們會懷舊,理由可以不止一個。懷舊是一個安全網,似曾相識的感覺帶來安全感,幫助我們克服心理不安,比如孤獨或生活沒有意義的感覺。另一個原因可以是一種慾望的投射,如年輕時看見長輩或仰慕的人物手挽輕典款式的名牌手袋,當時很喜歡但負擔不來,他朝經濟能力容許,就會去買回同樣袋款,撫平當年願望落空的傷痕。再者,這些經典富有歷史感的物件,許多時就帶着無數前人的故事,手挽一個就像訴說傳奇設計師的一生,物件也就不止是死物,而是盛載無窮情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