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ourtesy of WWD
本地頒獎季節隨昨日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推至高峰,見盡本地樂壇眾生相。其實,觀眾愛看頒獎典禮,或多或少想聽到些動人故事,努力多年後獲獎的歌手講述得獎感言,分享怎樣一路走來;彷彿故事的存在,是為了成功的一刻作為鋪排。原來前呼,真的是為了後應的。動聽的成名故事,時裝界亦有多個例子,例如是近日WWD重刊了Karl Lagerfeld為Chanel 1983年秋冬的報導,重提老佛爺初來Chanel報到的小插曲,與現時等同CHANEL代名詞的他存有極大對比,讀罷更叫人津津樂道。
#1:當時的老佛爺為多個品牌效力,包括Fendi與個人品牌等等。不說不知,原來當時的他是以兼職的形式為Chanel工作,還未完全投入效力品牌。
想不到現時成為香奈兒代名詞的他,與品牌是日久長情而不是一見鍾情。
#2:Karl Lagerfeld初時在Chanel工作時,與品牌員工持續冷戰狀態。
聽說當時大家工作都懷着一個 “smiling surface”的狀態,實情卻是冷戰、不滿對方的所作所為。
#3:當時老佛爺因服飾生產速度緩慢,在工作上受到挫折。
因當時還未有成衣系列,服飾(有點像現時的Haute Couture)系列便成為了主要收入來源。做得慢,錢自不然賺少了。
#4:老佛爺當時為了令Chanel現代化,勇敢地拋開所謂的“Chanel Dont’s and not enough Do’s”
老佛爺接手Chanel後,清楚知道香奈兒需要與時並進,放下了這個maison最輝煌的20與30年代的設計風格,無視了50年代Chanel復出的時代,擺脫四四方方的套裝;此舉不是為反而反,單純的破舊立新;老佛爺知道,若然要帶領品牌前進,定必需要尊重這個時裝屋的遺產,因此,他定下嶄新設計時,向記者提問:即使她從來沒有這樣做過,但這卻是非常「香奈兒」的設計,不是嗎?;縱使當時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他的講法,但事到如今,老佛爺確實比Coco Chanel更Chanel,自此成為了每個為品牌效力的主帥謗樣。
其實所謂的「打工」,不是上司做過什麼就做什麼的。尤其在時裝產業,有哪個風格潮流能仡立不倒50年?聰明的承繼者,應懂得從哪些設計、風格上歸納出前人的精神與思想,從而抽出精華與當代接軌。這一點,掌管Fendi與Chanel的老佛爺毋庸置疑是承繼者的「KOL」了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