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香港無衫好買。」;不是沒有,只是靚衫不是人人買得起(尤其名牌子的買手也相對保守),買得起的又買不落(人人有也不馨香),到底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早年快時尚來港插旗,小店瀕臨絕種,買衫公式化,買傢俱也公式化;超現實得像黑鏡的劇情,人人吃的、看的、穿的、住的也一個模樣,像機械人,這樣生活下去,又何來新思想、新浪潮的進步?
快時尚帶來的,不單是磨滅性格的後果。更多的還有污染,全球的快時尚產業讓地球年增約 250 億噸的垃圾,fashion pollution 成為了全球關注的事項,法國政府已經立法限制丟棄剩衣;荷蘭又有時裝圖書館,可以給人借還衣服。若然快時尚真的如明日恩典惠及大眾,負面影響美其名是等價交換。問題是,不時路過快時尚,衣服來來去去也是這樣,不明白何解打着時尚的招牌,卻賣着大眾的衣服。大眾衣物如 T-Shirt、恤衫,叫人一件起二件也止,加上香港地方細,有錢未見得有空間買下多件重複衣物(制服除外),不用專家報告說快時尚業績倒退,單看其季季一樣的產品,也心中有數。
近來想着「大眾」這件事,誰不知同行不知頭不知路拋出一句「雜誌根本就唔應該大眾」,當頭棒喝也想起了時裝的初衷。香奈兒有自已的追隨者,Schiaparelli 也有自己的敵人。到底以大眾姿態問世的快時尚,憑什麼為人類劃出一條時裝的平均線?快時尚能獲得當時的成功,不代表它能就此名留青史。單看它們近年來的方針,也敢賭它不會像當時碼頭旁的一所 Lane Crawford 進化成今天的奢華零售店;由快時尚,到了快到叫人看膩,快到自己逐漸失色,實在只能說報應罷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