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從手袋中拿出鏡子,仔細地用粉餅補妝,待淺啡色的雀斑、淡粉的痘印、暗紫的眼圈都被完美遮蓋後,她才伸出手指按面前的門鈴。
「叮咚叮咚……」
今晚是一場在舊同學家的聚會,女生還記得上次見面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
「喂怎麼妳的雀斑又多了?」
「妳是不夠睡黑眼圈才這麼嚴重嗎?」
「嘩妳眼尾多了條魚尾紋!」
有過之前慘痛的經驗,她今次決定精心「妝扮」,將所謂瑕疵都隱藏著、掩埋著。而當晚的反應,當然是收到滔滔不絕的讚美,友人都羨慕著她那看似潤澤無瑕的透顏。
ILLUSTRATOR HOLLY CHAU
無瑕現象
字典中的瑕疵:泛指一切微小缺點和毛病。例如買東西時,瑕疵品代表有問題,是不良製品。而在人文層面上,身體表面的瑕疵更比喻著缺陷與過失。
在深入了解瑕疵何以代表「缺陷與過失」前,提議先認識它的天敵 — 粉底 (FOUNDATION),顧名思義就是妝容的基礎。作為上妝第一步,它不但能改善膚色,更同時調整面部不均勻的色素及細小的瑕疵。為了能充分表達粉底與瑕疵的愛恨關係,以下準備了 9 款最新人氣粉底的「產品描述取樣」。
NOTE:在統計學中,取樣 (SAMPLING) 是一種推論統計法,先從目標群裡 (POPULATION),抽取一部分個體作為樣本 (SAMPLE)。然後通過觀察樣本的某些屬性或特色,獲得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計判斷,從而達到對目標對象的認識。而這裡的對象便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粉底。
FINDINGS
根據以上的「數據」,大致能以兩個重心作討論 — 完美與瑕疵。而為了清晰探討它們之間的關係,筆者將會提出一個假設並分析:完美和瑕疵是對立的。
倫敦經濟政治學院 (LSE) 媒體傳播教授 SHANI ORGAD 曾在《MEDIA REPRESENTATION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一書中提到,媒體 (包括文字、影視或一切可盛載消息的媒介) 主要的作用是不斷表達「差異」和劃分「象徵性符號」。這些符號從而會再生產「我們」和「你們」、「這裡」和「那裡」的印象。具體來說,剛剛收集的粉底數據就是媒介的一種,帶有不同的訊息。當中,我們更發現了一些二元對立 (BINARY OPPOSITIONS) 的標記。
例如從「NARS原生光亮肌粉底液」的介紹中,「完美底妝」跟「臉上的痘印、紅印及膚色不均的問題」被區分開來,而這些問題便是被廣泛認知的瑕疵、缺陷與過失。上述顯示「完美」跟「瑕疵」就是對立的標記:原來「有瑕疵」等如「不完美」。再看看其他品牌的文案,也有相同的結構 — 粉底本來就是為了瑕疵而生,塑造零瑕疵美肌。另外,雖然 CHANEL 一號紅山茶花粉底液偏著重護膚功效,其對抗與修復肌膚的老化問題,亦可歸立為預防瑕疵的一種。
那二元對立的區分用途是什麼?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 說過,區分 (DISTINCTION) 是構建「常識」(COMMON SENSE) 的一種手法。從年復年、秒復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以「區分」來認知世界;透過他者的存在來認知自己或事物。這種區分是需要根深蒂固的符號構建的。而上述所說的「完美」和「瑕疵」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以「瑕疵」確立反面的「完美」。因為想「完美」,所以要「零瑕疵」。一切一切都是相對的。
MAX FACTOR ERACE CONCEALER
前面說到的常識,其實即「常用的知識」。除了以二元對立符號建構,生活中遇到的「經常性」和「廣泛性」也是確立其常識位置的幫兇。請問你會用修飾霜和遮瑕膏嗎?咦等等,不如再讀一讀前面那句。
「請問你會用『修飾』霜和『遮瑕』膏嗎?」
修飾霜和遮瑕膏的英文是 CORRECTOR 與 CONCEALER,兩者不同之處是前者針對修飾膚色,後者遮蓋面部各式各樣的瑕疵 (通常先用 CORRECTOR 後再用 CONCEALER)。而兩者都很直接地以其功能命名 — 修飾霜和遮瑕膏。
現在, 大家已誇張地被再三告知,以上兩種產品的名字和屬性了,發現到什麼有趣之處嗎?如果沒有,那相信它們已成功地成為現實中的「常識」了。想帶出的是,修正膚色和遮蓋瑕疵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便是默認的知識。在 1954 年,MAX FACTOR 研發了世界第一枝遮瑕膏 ERACE,直譯是橡皮擦的意思,代表擦去瑕疵。人們對「瑕疵要擦走」的觀念從此確立。後來經過長年累月的推崇,遮瑕膏更發展成一種普通到無得再普通 (普及) 的產品,也就是所謂的常識 — 瑕疵就是敵人,有了它們就不完美。
正確來說,瑕疵是我們的「假想敵」,是我們想消除的「不存在的敵人」。
說起假想敵,就會想到中國詩人和作家余光中的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以下摘錄自其中一個段落:
「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裏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迴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 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去。無形的敵人最可怕,何況我在亮處,他在暗裏,又有我家的『內奸』接應,真是防不勝防。只怪當初沒有把四個女兒及時冷藏,使時間不能拐騙,社會也無由污染。現在她們都已大了,回不了頭。我那四個假想敵,那四個鬼鬼祟祟的地下工作者,也都已羽毛豐滿,什麼力量都阻止不了他們了。先下手為強,這件事,該乘那四個假想敵還在襁褓的時候,就予以解決的。至少美國詩人納許勸我們如此。」
「假想敵」本為軍事術語,為誘導演習或戰術所擬定的一種假設狀況。余光中在文中把四個女兒的男友視為「假想敵」,寫出獨特、微妙的父愛心理。他假想這些未存在的男友們為潛在的敵人,別有用心想拐走女兒。所謂「假想敵」,就是假設的敵人,只是內心虛設的一個對手。
父親與男友,先天就有矛盾,完美和瑕疵亦然。因為怕被其他人批評為「不完美」,所以不經意將它們當作了假想敵,在心理上花費大量力氣跟這個對手作戰。長久的較勁會使人身心疲憊,這時候不妨忘掉周邊的「常識」,調整一下心態。瑕很多人也會遮,但不是因為「常識被迫」去遮,而是因為「選擇常識」才去遮。雖然外面的聲音不斷左右我們,但請也問問自己內心:「我到底想遮的,是什麼?」
ILLUSTRATOR HOLLY CHAU
完美不完美
「常識」其實是個光譜 (SPECTRUM),經由不同聲音組成。聲音有大有小,有主流有另類。前面所說的「完美VS瑕疵關係」就是現今社會最響最亮的聲音,但當中也有走不同路線的「雜音 」。這些雜音通常一開始會被認為嘈吵,但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和發酵,就會慢慢與主音融合或抗衡,總之就是並存。某些時候,雜音也能成為主音,反之亦然。
日本有種美學叫「侘寂」(WABI-SABI),在這個概念中,不完美就是完美,瑕疵是獨一無二的美麗。「侘」指簡素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不完美的內在本真;「寂」則有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的意思。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曾說:「最美的設計是虛無。沒有什麼永存,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樸素的外表,也有其美好之處。」這種「不完美主義」的聲波在日本流傳已久,是當地之一的常識。幾位日本人氣超模如水原希子、小松菜奈或世理奈等更是「瑕疵美」的「揚聲器」。
除了日本,法國現時也刮起一股「不遮黑眼圈」的聲浪。在 FW22 巴黎時裝週上,CHLOE 後台彩妝師 HANNAH MURRAY 甚至表示遮瑕過多會令臉型失去立體感,模特兒的黑眼圈是一種誠實的態度,呈現出真正的性感。
所以說,完不完美是一種態度,遮不遮瑕也是一種選擇。「完美」本就是由人去建構和塑造的文化產物,所以作為同類的我們,也絕對有權去更改或重新定義自己的美。值得留意的是,最近有色保濕霜 (TINTED MOISTURISER) 興起,雖然跟粉底用途差不多,但其名字「覆蓋」和「修正」的意味卻減少了。從此可見,有時屬性差不多的東西,因為用的語言不同,就會帶出不一樣的聲音。而有色保濕霜引起的「膚色論」,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聲明:此文章並不是 DISCOURSE-FREE,因為一切有價值的分析也是一種挑選 (SELECTION),多謝各位。
ILLUSTRATOR HOLLY CHAU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