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case 你未知道,紅爆全球簡約美妝品牌 Glossier最近新出了一個玩色的副線 - Glossier Play。曾擔任《W Magazine》和《Vogue》時尚助理的創辦人Emily Weiss以短短5年時間,將寂寂無名的Glossier 成為全球女性最喜愛的美妝保養品牌,亦成功掀起「minimal makeup」的熱潮,但為了能夠涉及更廣闊的年齡層和對彩妝的不同需求,Glossier最近終於拓展了全新副線Glossier Play,並強調無限創意和玩味的意念。
Image Courtesy of the Glossier Play
Image Courtesy of the Glossier Play
Glossier 形容 Glossier Play 為「dialled up beauty extras」- 美容產品的額外品,當中有閃粉眼線膠、不同顏色的眼線筆以及唇部產品,價錢亦相當合理,最貴的單品也不過20美元。毫無疑問,這條支線將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尤其Glossier是以social media 的影響力而起家,即使沒有實體零售店,網上知名度和銷售率一直穩企。但從「簡約美學」走到「玩色」系列,真的會如預期中成功嗎?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Image Courtesy of the Glossier Play
Glossier
Glossier Play
如果Urban Decay要推出護膚系列、La Mer推出五顏六色的彩妝品,可能已經成為各界的笑話。Glossier的定位一直在「簡約」兩字之上,所以支線能否得到成功是沒有保證的。但與這些「傳統」品牌有所不同的是,知名品牌都是依賴零售商或者合作夥伴來銷售或者宣傳產品,但Glossier的商品則僅在其社交平台、網上商店以及兩間的旗艦店提供。這樣一來簡化了銷售的部署,Glossier亦不需要與任何零售商做出協調和達到苛刻的要求,或者教導商店的員工產品的知識和宣傳方法。
Emily Weiss - Founder of Glosser and Into the Gloss; Former fashion assistant in W Magazine and Vogue.
Emily Weiss - Founder of Glosser and Into the Gloss; Former fashion assistant in W Magazine and Vogue.
換句話說,如果Glossier五年前實施零售模式,一開始就已經有分銷渠道的話 (例如在Ulta或者Sephora設立專櫃),或者早早 under Estée Lauder 或者 L’Oréal 集團,就不用等五年業績才上軌道,達到一億美元銷售額,但創辦人Emily Weiss明顯重視品牌的控制。Glossier是她的品牌,並沒有任何母公司或者大型集團收購,意味著Emily Weiss能夠做出任何的決策,由設立紐約和洛杉磯的旗艦店、到海外在線業務,她擁有一個全球平台,可以按照她想要的方式推出她想要的任何新產品。
Image Courtesy of the Into the Gloss
Image Courtesy of the Into the Gloss
Image Courtesy of the Into the Gloss
Image Courtesy of the Into the Gloss
或許 Emily Weiss 就是想成為下一個 Estée Lauder,以Glossier作為她的企業王國。試想像一下:Glossier等同Estée Lauder的話,Glossier Play就等於 M.A.C.。不同之處就是Estée Lauder 在1998年已經收購了M.A.C.,當時亦依賴 M.A.C. 的銷售來擴大業績。如果Emily Weiss真的想擴大業務建立自己的企業集團,她將需要資金 (Glossier已經籌集了8600萬美元),意味著將機會公開募股成為上市公司。
Blogger甚至KOL開創品牌已經見怪不怪,就像Michelle Phan、Jeffree Star這些KOL已經成為真正的self-made millionaire。這種現象故然對消費者是多一種選擇,以往廣告賣什麼,我們便會買什麼,一直被大牌子壟斷了整個美容界。當KOL品牌的出現,無疑是給予消費者多元化而又貼心的選擇,包裝貼地和符合需要,簡約的成分和理念亦令大眾懂得更謹慎去選擇護膚及化妝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