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香港是個「遲鈍」的城市,潮流觸覺往往比其他城市「慢半拍」。但是,多得近年的資訊發達,我們終於與世界接軌。例如是早幾季竄紅的 Vetements,今季在時裝店 Joyce 亦有發售,市場反應終於追上外國的 select shop 水準,實是可喜可賀。
談及 Vetements,不少外國傳媒也指出品牌設計帶有強烈的「MMM 基因」(MMM 是 Masion Martin Margiela 的縮寫,現已易名為 Masion Margiela)。到底何謂「MMM 基因」?此品牌又何德何能登上時裝殿堂?上述的紀錄片便簡單概括了 Margiela 發跡的經過,把 Anti-fashion 十多年來的發展濃縮至一小時的紀錄片內。
由於 Margiela 本尊作風低調,紀錄片中的 Margiela 是歷史中唯一一次公開露面。雖然坊間早已流傳Margiela 的不同說法,例如品牌 Studio 中的設計師,原來人人自稱 Margiela,延伸至 Margiela 根本不存在的說法。此外,亦有人宣稱,真正的 Margiela 根本從來沒有離開品牌(傳聞 2008 年是Margiela 本尊離開品牌的年分),直至 John Galliano 入主,一切的傳說才不攻自破。
為甚麼 Margiela 時至今日依然叫人佩服?不論是當時與 H&M 推出的聯乘系列、月曆標籤、白色長袍制服和那些南轅北轍的設計元素,均為這個神級品牌添上數滴神秘的色彩…
白色標籤
由 1989 年起,Masion Martin Margiela 的服飾以純白色標籤,諷刺品牌主義(Labelism)的風氣。當時的標籤以四點縫線固定,方便人們拆掉標籤。誰不知,那四點縫線時至今日卻成為了品牌標誌,不知 Margiela 本尊有何感受?
從 2008 年開始,品牌的標籤才由如月曆般的數字排列取代,不同數字代表不同的系列:
(0)Artisanal
(1)女裝主線
(3)香氛
(4)女裝復刻
(6)女裝副線 MM6
(10)男裝主線
(11)飾物系列
(13)書籍及家居系列
(14)男裝復刻
(22)鞋履系列
謝謝你,為時裝設計學生出一口氣的 Margiela
Margiela 的其一設計特色,便是如 mock-up 般的服飾設計。接觸過時裝設計的讀者對時裝設計的過程或許有些端倪,整個流程大約由設計師繪畫草圖,再由打版師負責服飾的紙樣設計及縫紉,配合Textiles 部門設計的布料,集百家之大成為最終作品。
上述的 Margiela 設計,便與打版師設計初版時的樣衣異曲同工。作為時裝設計師的過來人,便得知有時設計的最美狀態往往在製造版衣時出現。但是無奈要迎合主流,才讓花巧的布料毀掉設計。因此,上述的 Margiela 設計其實為不少設計師吐了一口烏氣。
如幻似真的印花
作為 Conceptual 的品牌,Margiela 的印花亦為時裝界提供了一個新方向。那些非常超現實的印花、如 brushstrokes 般的條子,是當代時裝的其一代表。
無聊設計
Margiela(指品牌)的設計細節有時毫無意思。如上述的頭髮細節,相信沒甚麼女士能在街上用上,但卻有別番美感。其實美學又何須處處長篇大論,時而無聊一下,亦無傷大雅。
移花接木
有人指 Margiela 為解構大師,其實亦不為過。雖然,這些解構設計在 Artisanal 的系列出現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當這種概念落入 Ready-to-wear 系列時,那些解構便變得不著痕跡,反而以非常effortless 的方法呈現。
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夠把個人的把戲能屈能伸地演繹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