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面貌可以有千千萬萬種,除了玫瑰、蠟燭和泰迪熊,難道不能是一個懸吊的輪呔、一件 LOEWE 七彩毛衣或廢墟中滋生的植物?
談到愛,或談論愛這回事,總是繞不開羅蘭巴特。他曾言:「物體。任何物體,一經情侶碰觸,就成這身體的一部份,戀人也就懷著一片癡情迷上了它。」戀人互贈物品,物品本身充滿符號意涵。但同時,物件又只不過是表象,為表某種心意,它其實可以是任何東西。愛就是這樣在流動在物件上,又超越物件。
MING’S BRO 藉情人節推薦近期在 PHD GROUP 舉行的展覽「SARAH & SAMUEL」、艾慕杜華最新的電影《隔壁的房間》和SCULPUTRECENTER 舉行的展覽「ÁLVARO URBANO – TABLEAU VIVANT」。兩人的愛、生死的愛、植物的愛,打開對愛情面貌的想像。
兩人的愛:「SARAH & SAMUEL」 @ PHD GROUP
「SARAH & SAMUEL」一開始便道明來義:這並非一場雙人展,而是關於兩人關係的展覽。香港藝術家黎卓華(SARAH)關注圖像與流行文化的畫作,與美國的藝術家 SAMUEL SWOPE 的關注機械內部構造的雕塑作品在展場中對話,揭示了二人⻑達十九年的伴侶關係,各自發展出的獨特創作。
黎卓華畫作參考了電影《英雄本色》與《溫柔鄉》的場景,以及動漫作品《男兒當入樽》中紅髮籃球手形象的復古鬧鐘,輕柔軟性卻帶有一種剛烈。 與此同時,SAMUEL 創作的懸吊的輪胎,通過飛機棘輪綁帶固定於天花板上,還有一架無人機飛行中的模糊瞬間的照片,貌似冷酷硬性卻帶有一絲溫柔。「SARAH & SAMUEL」 否定伴侶需要絕對合一,相反,兩個獨立個體存在潛意識的交集,形成一個意料之外的第三體:持續的無形合作。
生死的愛:艾慕杜華《隔壁的房間》
《隔壁的房間》電影談論死亡,畫面不但不灰暗,更是色彩斑斕奪目。透過服裝和藝術品,艾慕杜華訴說了死亡也可以是愛,一場生之慶典。
影后 JULIAN MOORE 飾演的英格烈與 TILDA SWINTON 的瑪花年輕時在同一家雜誌社工作,漸漸地二人因生活環境而分開。多年後重逢,病重的瑪花因不堪療程對精神和肉體的折磨,決定以藥物自我了斷。她租了一所度假小屋,並向英格烈提出邀請,希望她能住在隔壁房間,陪伴她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導演選擇的藝術品如 LOUISE BOURGEOIS 的〈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CRISTINA GARCIA RODERO 〈ITALY〉 和EDWARD HOPPER 的 〈PEOPLE IN THE SUN〉,還有服裝指導 BINA DAIGELER 手筆下的高彩度 VALENTINO、LOEWE、BOTTEGA VENETA 服飾,均呈現出面對死亡的積極態度。
植物的愛:「ÁLVARO URBANO – TABLEAU VIVANT」@ SCULPTURECENTER
木蘭樹枝、牽牛花、杜鵑花從混凝土地面上冒出、盛開、凍結;一個像幾分鐘前才被啃咬過的蘋果;藤蔓沿著建築的結構爬升 ⋯⋯ 人、植物和物件相遇、糾纏、相愛。
著名西班牙藝術家 ÁLVARO URBANO 最近獲美國藝術館 SCULPTURECENTER 邀請,以美國雕塑家 SCOTT BURTON(1939–1989)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 〈ATRIUM FURNISHMENT〉 為靈感創作。該作品最初於 1986 年安裝在曼哈頓中城的 EQUITABLE CENTER 大廳,2020年因為翻修而被拆除,URBANO 將作品從毀滅中拯救出來。URBANO 的展品會隨時間瓦解,他刻意強調一種脆弱狀態,無論其材料組成的如何堅韌,作品將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
URBANO 透過展覽探討一個地方如何帶來互動,成為私人和公共領域流動的交匯點。19世紀時,該地尚未興建大廈仍然是一片荒蕪的樹林,被認為是觀鳥的理想地點,URBANO 特意將展場設計成未經馴化、荒野已容易迷失其中的迷宮。同時在 20 世紀初,因為其迷宮般的空間結構,它曾是酷兒社群的約會地點。這地隨著季節變遷,帶來層出不窮的自發交流,挑戰著城市空間的使用。這些隱秘的地方成為社群和植物感知的背景,身份和生態問題交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