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通過回顧本地時尚人物,除緬懷過去香港的美好外,也許還能窺看到一點關於創作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儘管際遇不同,但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有人一鳴驚人名成利就(如亦舒),有人曇花一現志不在此(如繆騫人),也有人百折不撓終成一代奇葩,例如潘迪華。
去年87歲的潘姐姐寫成自傳《夢.路》出版,邀約她接受訪問,她好奇一個廿多歲的人為何會欣賞她。我說因為在與她同期的時代曲歌星之中,只有她攀登到藝術家的高度,而且唯獨她是時尚的。只從《阿飛正傳》認識潘迪華的年輕一代,往往只記得她穿旗袍講純正上海話的風姿。若以為她是塵封在四十年代上海或六十年代香港的古董,煩請打開其自傳,舊照片中的時尚風華目不暇給,一時像是Coco Chanel、一時像是Christian Dior、一時似是Yves Saint Laurent的,且還是本尊真迹的年份哩。
FUCHSIA TEMPTATION
桃紅色是性感的顏色,但很容易流於低俗,具貴族氣息的潘姐姐能夠輕鬆駕馭。
BALENCIAGA PRE-FALL 17
LADY FROM SHANGHAI
因為《阿飛》和《花樣》,很多人以為潘迪華猶如上海古物,但當年她就算穿上長衫,配的髮型都十分潮氣。
PRADA 08 SS
跟一般歌星不同,出道時的潘迪華已經27歲,是個結過婚離了婚帶着母親和兒子獨力營生,有個性和有故事的女子,事業路也很不一樣。五十年代尾機緣巧合下由同鄉介紹入行,成為夜總會駐場歌手;六十年代她成了首個在歐美、中東、東南亞演唱的中國歌星。長期在外工作,令潘姐姐的民族精神更強,也令她的格調提升至國際水準。某次在西班牙商店櫥窗看到精緻的皮手套,帶點種族歧視的店員冷落她只顧招呼本地人,她一氣之之下買了半打,率先在shopping上為國爭光。
不久,她也被羅致為鑽石公司的唱片歌手。後來她曾經向邵逸夫自薦幕後代唱電影歌曲,其時六叔一臉茫然,只因為他以為潘只唱英文歌,可是後來電視台和電台的英文歌節目又誤會潘姐姐是國語歌手,極少邀請她演出。站在中西音樂的兩條路上,「不中不西」既阻礙了潘的發展,但也成了她獨一無二的殖民風味。既可以是穿長衫的中國娃娃乃至後來銀幕上的上海女人,高大身形和混血兒般的五官也令她輕鬆駕馭西洋摩登時裝。
DRAMA EMPRESS
憑《阿飛》獲得金馬女配角的潘姐姐作頒獎嘉賓,穿上帶點戲劇化的法式公主裙,品味冠絕同期女星。
DIOR 05 SS COUTURE
SEXY DIVA
年輕時的潘姐姐穿著已十分大膽,性感透視裙配銀色大披肩,氣勢一絕。
ELLIE SA AB 18 SS COUTURE
邁克說,生平第一回環遊世界,非常幸運得到潘姐姐的聲音作導遊。西曲中詞有《Ding Dong Song / 第二春》、中曲西詞如《綠島小夜曲 / I am Yours》,還有改自日本演歌《女人的嘆息》的《The More I Love》、改自法國香頌《J’attendrai》的《長相思》,王家衛放在《花樣年華》的《Bengawan Solo》,甚至於一首歌唱三種語言。潘那前衞熱辣的聲音,帶領我們領略上海的繁華、印尼的明媚、日本的綺麗、巴黎的纏綿,更印證了香港曾經的國際化。
本地藝人愛自稱”artist”,但他們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只關乎搵食的,不能搵食則不提也罷,而潘迪華沒有把錢看成最大,有自主意志和走江湖的智慧,更對文化仰慕,令歌唱力未必是最高的她,站到了cultural icon的地位。1972年,自資製作主演的首部華語音樂劇《白孃孃》合共公演60場,即使有《愛你變成害你》這首大紅經典,但本地觀眾追不上時代步伐(想想《雪狼湖》是多少年後的事?)結果賣座不佳令潘迪華因而損失近百萬(當年是天文數字)。
FRINGE CLUB
忘了問潘姐姐是否喜歡香奈兒,但兩人都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女性,品味接近絕不出奇,例如動感十足的流蘇裙。
CHANEL 07 SS COUTURE
《白孃孃》滑鐵盧後,有很多年潘姐姐不願提起,連現場影片都因潮濕而毀壞,成為前塵往事。但其實她始終有一份不甘心,後來重新推出原聲CD和LP外,更一次又一次將《白孃孃》帶回舞台︰找新一代的歌手演出,編排成音樂會形式、加入說書人和合唱部分向兒童推廣,還有她仍未公開透露的承傳保肓計劃。
JAZZ AGE
喜歡爵士音樂也愛爵士年代的風格︰ 50年代懷的舊,是穿上20年代的半截裙和高跟鞋。
PRADA 11 SS
SWINGINGLONDON
60年代潘迪華曾經在英國出唱片,當年最潮的倫敦迷你裙怎會錯過?
PRADA RESORT 18
CABARETQUEEN
這條霸氣十足的歌后長裙是潘姐姐最愛的歌衫,但某次到南洋登台時遺失了,令她甚為悵惘。
VALENTINO 18 FW
PEARLRYTHYM
原本這專輯的名字叫《有一種Diva叫潘迪華》,這件珍珠deep-v裙不是diva真穿不來呢。
ALEXANDER MCQUEEN 12 SS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可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wishful thought,但親身感受過《白孃孃》的人無不讚好,她的堅持令《白孃孃》在文化界成為神話,無人會忘記她的獨特地位,進念很快又會為她舉辦眾星伴月音樂會……有人早些成功,有些人晚一點;但只須將鏡頭推後畫面拉闊,其實他們都比普通人更相信自己要做的事,在有限的人生堅定地推進,就足以留名青史,為世人所樂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