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還未有 Zara、H&M這些快時尚的年代,生於香港的你們會去邊買衫?雖然筆者生於九十年代,但小時候母親愛幫自己打扮,腦海仍有記憶自己曾穿過 Esprit 的設計,周末更愛到店裡閒逛,最印象深刻是那 edc 的副線設計。
作為曾於八十年代在香港上市的一員,一度買起整個歐洲的 Esprit,變成國際化的知名品牌,為何時至今天,會覺得連行入舖頭都嘥氣呢?
Esprit 的沒落大概是因為品牌太過後知後覺,數十年來的設計都是一成不變,老實說,我們咀邊整天掛着時裝、時裝,若口味過時,不追趕潮流演變,怎稱得上是時裝?現在的九十後,品味又豈會跟當時的六十後同出一轍?
後來因為遭快時尚的打擊,自 2010 年品牌開始逐漸萎縮,導致創辦人紛紛離場,高層人事動蕩。品牌在接着的兩、三年間找來曾於 Zara 母公司 Inditex 擔任營運總監的馬浩思,另有三名高級管理層,務求迎合市場當時的營運模式,以 Zara 為參考目標,重整品牌定位。
品牌當時還是敵不過快時尚的狙擊,被 Zara 和 H&M 一度全面超越,無法於美國市場佔一席之位,更連總部所在地大中華都接連失守。品牌業績一直未見起色,於兩年前公布財政報告時指出,經過一段時間的轉型努力後,實現了轉虧為盈的成績,不過,原來所謂的「轉虧為盈」是靠品牌閉門造車,以出售香港辦公室,不斷關店和裁員的行動來填滿帳面追求的數字,業務實質維持虧損之狀態。
近年品牌終於開始嘗試迎合時裝生態之氣候,初嘗聯乘之商業策略,與美國概念買手店 Opening Ceremony 合作推出滿有八、九十年代感覺的設計,莫論當中的款式是否有價有市,就品牌營運模式而言,要將「潮味」感染到整個 Esprit 品牌的設計和 DNA,恐怕還是來日方長。
其實,品牌淪落到如斯田地,還要靠自欺欺人的手法來留住一線生機,在外面看的人難受,在背後盲目堅持的人更難受。在此筆者不是想咒怨品牌何不關門了事,而是為紅極一時的品牌感到可惜,期望 Esprit 可以趁還未完全敗掉之時再為自己爭一口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