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十年時裝周至少有一個好處,「齊頭」一個整數之後,你好像 有責任認真想一想:以後仲去唔去Fashion Week ?唔去的話,做乜?繼 續再去,為乜,點去法?(而且,我知道,姑勿論算「豐功偉績」還 是「臭史」或者「乜都唔係」,都是時候move on,這次是我最後一次把 「去了十年時裝周」掛在口邊了。)
是的,我今次真係出發前執緊行李嘅時候都仲問緊自己呢個問題:
我點解仲去時裝周?
巴黎大show如常一票難求,但那些「好難爭」的凳仔,現在都給什麼人坐了,細心想想其實令人勞氣!
喺屋企睇時裝周?
我最初睇時裝周,是30年前作為「素人」 在香港delay幾個月睇的紙上時裝周,沒有 互聯網,雜誌coverage又慢又不夠全面,唯 一比較能足本收看的是特地去進口雜誌店買 那些主要針對業內人士出版的專書,即是由 一班專跑Fashion Week的攝影記者供相,因 為demand少印量低所以賣好很貴的照片集 (1990年代約賣500港元一本,而且單男裝每 季又分「巴黎」「米蘭」「倫敦+紐約」三本), 但更重要的是,資料整理、印刷及運輸需時, 衣服由天橋亮相到你香港買到照片,時差至少 三個月,是,時裝世界的一季才六個月呢。
至於我2007年第一次去巴黎時裝周,style.com已誕生,如果你不搭飛機去Paris只肯安坐家中的話,信息由runway到你眼睛的「時差」大概是四、五個小時。
到了2018年的今天,如果是有live streaming 的大品牌,「時差」是零,要依賴Vogue Runway 的,也不過遲五到十五分鐘。
我曾經以為過我就是為了「比全世界早5分鐘親眼看到我心愛的時裝初次登場」而捱那十幾小時飛機以及時裝周背後那個有辣有唔辣的套餐的。又或者「可以現場感受設計師作秀的production和配樂」,「有機會跟公關人員溝通一下本季的設計構思」,似乎也很能說服自己舟車勞頓,但細心想想,這兩個所謂理由,前者有時其實無關痛癢,後者喺香港都做到啦……你就明白那個人人爭相追逐的巴黎大秀邀請函,如果只能分到第二至第五行,視野還不及安守香港看網上圖片般清楚……
所以,這些理由根本不能把每年兩度遠赴花都合理化……咁,「我仲點解要去FashionWeek呢?」我問自己。
我剛「出道」的十年前,能有張椅子去看秀的只有兩種人:「時裝店買手」和「內容生產者」。
兩種「你嚟巴黎做乜」的人
受歡迎的巴黎大show如常一票難求,但那些「好難爭」的凳仔,現在都給什麼人坐了,細心想想其實令人勞氣!
我剛「出道」的十年前,能有張椅子去看秀的只有兩種人:「時裝店買手」和「內容生產者」,前者字面已解釋明確,後者則是我安的「名稱」,指一切出版物和網頁的編輯、記者、評論人,即使偶爾會有品牌邀請的嘉賓撐場,但主流當然是之前兩種。噢,明星,那個時代不是很流行明星睇show再發相,是非常耐唔耐才有一個半個,不似現在有些品牌,好似唔請返三五七個唔開得show,更不會有某國藝人的傾巢而出,一至九十四線都仆埋去趁熱鬧博見報扮高級,真係前世未睇過show一樣……
後來,「街拍」和 “Blogger” 的流行令一切 都變了,Fashion Week開始出現一批專門來 「等街拍的人」,他們既不用代表任何店入貨, 看完show後亦不事生產,不會消化後以任何形式報道或者評論,有點羞恥心的也許還會自稱stylist(天知道他們style過誰和一年有工 開有沒有兩次?而且stylist要現場看秀才做到 嗎?這值得商榷!)有些還每場都換一套衫當正表演呢。總之我覺得把位子給了一些專門在門口拍照的人(其實想影相可以喺門口影完就 走人唔使入嚟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為此令 一些買手和內容生產者拿不到票,我更莫名其妙,不過現在很多不用腦沒有態度的品牌PR 都盲跟,畸型生態環境已成定局。
另一種更近年才出現的東西更恐怖,是來「交朋友」的,主要是富二代或在社交圈打滾很想成名的人,來時裝周的唯一目的就是 希望和設計師/ PR /時尚界名人(包括那 些「等街拍的人」)混熟。熟了又可以怎樣 呢?不但你問我都想問,大概就是可以上上 那些時裝雜誌的party版或名人Instagram, 或者至少回去能夠和朋友晒命「嗰晚我都同 阿XXX designer飲嘢呀」,是的,你鍾意欣 賞又好取笑又好,「等街拍的人」至少還會 有幅相,「交朋友」的人無所不用其極地向 愚蠢品牌或時裝店PR拿了票,霸住個位真 係唔知做乜。
可惜現在的Fashion Show目測起碼有 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分了給這些「唔知嚟巴黎 做乜」的人,所以最後我才想通了,作為一 個每季回去都要寫評論向讀者負責的人,雖 然也不一定要親眼在巴黎看才寫到稿,但若 你今日問「我點解仲會去時裝周?」我會說 我只是想提升一下今時今日仍然「真係去 做嘢的人」的比率,順便坐多一張凳令那 些不事生產的人少一個,捍衞一下Fashion Week的最後尊嚴!
Comments